为什么父母总喜欢揪自己孩子的痛处说?
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加上自身心理压力,最好的相处方式:互相伤害,互相关爱,保护家人。
不管什么亲人父母,特别是那种脾气不好的,只要伤害到我就不能客气,父母对我好的时候我也会对父母好,做人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过于老实就不会受气,外人要是敢伤害父母咱就得跟他们拼命不可。
一个人为什么会在潜意识里老想着自己的孩子会死去
这种情况可能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等。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一个人在潜意识里老想着自己的孩子会死去的原因:
1. 经历过孩子的夭折或失去过孩子:如果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孩子的夭折或失去过孩子,这可能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致他们担心未来的孩子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这种心理可能很难克服,因为它是深植在潜意识中的。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也可能对一个人的想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家庭成员曾经失去过孩子,这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死去。此外,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亲密关系的丧失,例如亲人去世、离婚等,这也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容易担心自己的孩子的安全。
3. 社会文化背景:在某些文化中,孩子的夭折可能被视为家常便饭,于是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太关注。然而,即使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感到对孩子的担忧。
4. 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有某些心理问题,例如强迫症或焦虑症,他们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死去。这种担心可能源于他们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缺乏信心,或者是对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感到过度担忧。
总之,这种情况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因素,需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担忧感到困扰,可以尝试寻求心理咨询或家庭治疗等专业帮助。
我就闹不明白 父母没能力,家里又穷,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自己的孩子不成器,雪上加霜,自己?
追其根本原因:父母希望你可以过上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但,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对。
其实当你来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思维方式已经跟你所讨厌的父母是一样的了。因为你们都在怪罪彼此。父母怪你不争气,你赖父母无能不理解。所以换句话说,你正在质疑的父母,其实就是在质疑你本人而已。
父母老一辈,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只能从事一些收入低的工作,他们尝过的苦头,你也是看在眼里的。但他们抛去为生活打拼的精力之外,也没有能力去引导和指导你,路该怎么走。但他们知道要你上进,或者读书或者好好工作或者好好学习一个本事等等,就是希望你可以不要重复他们的生活。
这种情况在中国又不是少数,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背负这样的家庭。但是家庭不能成为阻碍自己进步的障碍,只要你想做,你愿意做,你永远都有时间有精力去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跑来网上质疑你的父母。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你的委屈,因为如你父母这种焦急的心情的人,表达总是粗鲁和伤害人的,但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让你去选择过更好的日子了。努力去做好一件件事,你会发现抱怨会减少。因为你把时间都放在创造更好的生活的方面,而不是总低头看脚底下这条走不通的路。
好自为之。
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制造压力,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父母本身对于职业前景和未来生活有着焦虑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无形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负面信号。智能网络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形态里,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都很快,无形中会滋生焦虑的情绪。而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有着忧虑和各种困扰,身体不如以前那么好了,即便拥有着不错的专业素养,但没有办法全力以赴了,担忧家庭存款不够多,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这种偏向焦虑的负面情绪会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无意识地流露出来,敏感聪明的孩子很容易捕捉到这样的信号。
即便家庭条件优渥,但有些父母并不希望孩子过于轻松地达到人生的巅峰,挫折教育是他们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剂。有些家庭物质条件优渥,足够提供给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但通过辛苦打拼才获得这一切的父母,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于顺遂的得到这一切,在他们的传统理念中,挫折教育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方。有的父母甚至会隐瞒家境的实际情况,误导孩子,让他们觉得需要勤工俭学才可以赚到自己的学费,其实初衷是良好的,希望孩子不要过于依赖家人,迅速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
但这样做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当孩子知晓这一切的时候,可能并不会感激父母的用苦良心,也许表面并不会流露出太多的情绪波动,但潜意识地,他们会把这种“恶习”延续到下一代。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在童年还是尽量给予他们无忧无虑,过于苛责与制造压力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承担不必要的负担,长大后也很难弥补。很多心理学家会发现。某些缺乏安全感的成年人,其实都是在童年时代有过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阴影,那种快乐的缺失感是成年之后自己赚钱花再多的代价都无法弥补的。小时候的偶然缺失和打击,在成年之后会扩大成几倍以上的焦虑情绪,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也会发现病源就在于童年时代的快乐缺失和父母无端的斥责。
根据专业统计,有30%的大学新生在心理上存在着需要正视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刚满18岁的人生应该是朝气蓬勃并充满期待的,但孩子一路以来所承受的压力也许早就超过了他们应该负荷的。
父母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隐形负面预言与伤害
春节回家,发现许多父母依然对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担心。无论子女多大,父母似乎总有操不完的心。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似乎孩子们离开了自己的看管和照顾,就活不好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一种过度的担心与焦虑。
01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伤害。
担心与焦虑,是一种负性关注。当然,适度的担心与焦虑是正常的,能够提醒人们更加小心,从而避免可能的危险。
但是,父母过度的担心与焦虑,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并传递给孩子,甚至会变成一种灾难性的想法与念头。
从潜意识上说,这既是父母本身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同时也是父母对孩子本身能力的一种否定。
很多父母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孩子这不会,那不行;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妥。无论孩子怎么做,在他们看来都有问题,都是没有办法放心的。
而这种心理暗示,对孩子而言,往往是很灵验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担心与焦虑,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一、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养出一个难以独立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孩子的“笨手笨脚”和“什么也不懂“而不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给孩子做选择和决定。甚至,什么都要为孩子安排得妥妥贴贴的,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结果养出一个不独立的孩子。有些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啃老一族。
二、否定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过度焦虑的父母,常常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他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内心没有安全感,然后把这种感觉投射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说,他们常常会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于是就忽略和否定孩子真实的感受与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忽略或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自我也就难以形成。他们会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三、对孩子的回应是偏离的、无关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许多焦虑的父母很难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正面回应,甚至对孩子的状态与反应常常做出背道而驰的回应。
比如,孩子因为某件事而表现开心时,父母就会泼冷水:这有什么好开心的。一位孩子考试比之前有了进步,得了95分,当他兴高采烈地告诉父母,父母的回应却是:下次要考100分!
下一次孩子拿着满分的卷子兴奋地喊道:“爸爸、妈妈,100分!”父母却说:“别骄傲!”
长期在这种偏离的、负性的回应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无存在感、缺乏自信、社交障碍。
他们怀疑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担心自己讲话没有人听。不少人长大后,会觉得与别人说话是一种很无趣甚至很讨厌的事,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会有沟通障碍和社交恐惧,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甚至回避社交等问题。
姜文小时候就活在妈妈这样的回应里。甚至当他考上了中戏,高兴地一路小跑回家告诉妈妈时,妈妈的反应是看了一下,就把录取通知书扔在一边,说:“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
尽管姜文后来已是别人眼中成功的影帝与导演了,却依然坦言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
而更多的孩子长大后,内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他们中有很多人活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甚至四处碰壁,一直在人生的弯路上打转。
02
如果孩子的自我一直没有被唤醒,就很难走出这种潜意识的“魔咒“。
昨天我在回厦门的动车上,遇见一位宁德90后姑娘。她是我的邻座,路上她跟我聊起自己老家的一位小伙子。
她觉得那个小伙子让人难以理解:
她觉得他太幼稚 搞笑 了,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其实有很多,他们内心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所以不停地换工作。
“为什么他就不能多坚持一会儿呢?没有坚持怎么知道这份工作适合不适合你?”她疑惑地说。
我说:“在我看来,他其实不是不想坚持,而是没有办法等待。他更大的问题在于只想立即见到结果,无法享受过程。因为,过程是不确定的,他要的是确定感。否则,他就会很焦虑。”
很多焦虑的父母,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法享受过程的人。所以,他们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无法等待和缺乏坚持的耐心的。
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因为他们自己无法接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会在内心希望通过说一句话,孩子立刻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这样的他们,自然无法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坚持与等待。
他们最希望的是孩子听话,最喜欢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和立竿见影的打骂与说教。
03
无法等待过程的背后,是自我虚弱与安全感的缺失
为什么那个小伙子无法享受过程,不能等待?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知道,他就会有坚持和等待的动力。否则,他不知道这份坚持与等待有什么意义。
邻座姑娘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他找了这么多工作还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告诉她:
她说:“你说得太准了!他的父母的确是个非常强势和控制的人,什么都替他做得好好的。甚至他连找女朋友,都要父母来决定行不行。之前,他曾找了一个女孩,却在父母的坚决反对下分手了。”
那个小伙子也曾试图挣脱父母的控制,只身一人来厦门打工。但是,他发现离开了父母,自己什么也做不成。
后来,他只好又回到老家,继续啃父母。周围很多长辈、亲戚朋友看不过去,和他讲了许多道理,但是都没有用。
其实,他并不是不懂道理,那些道理他自己也明白,但是做不到。
04
为什么很多人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是道理,如果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领悟,就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 》中写道:
“一个人迷失方向,常常是找不到自己的内心。不了解自己,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呢?
很多人时刻用力却依然一事无成,往往源于此。”
而要了解自己是谁,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关键在于内心的感觉是否清晰、明朗。
武志红说:
既然你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也就当然很难过好了。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让孩子过好他们自己的人生,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觉,而不是用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孩子。
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其次,不要要求孩子处处听话懂事。
一个太懂事、听话的孩子,往往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去迎合周围其他人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生命激情,甚至还会活得内心疲惫而痛苦。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将来比自己强。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与冲突。
试想想:如果你自己都过不好了,还要让孩子听你的话,那不是用你的局限来限制孩子吗?如果孩子事事都听你的话,他做得再好,最多也不过是和你一样,又怎么能够比你更强更优秀呢?
05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全感,让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一、分清界限,成为有边界感的人
我们所能掌握的和决定的,只有自己的事。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焦虑,往往是因为他们边界不清,把子女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比如孩子学习,父母比孩子还要操心。这就是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于是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作为父母,你可以在孩子认知和习惯不完善时,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培养他好的学习习惯,至于学习过程中的细节,交给孩子自己处理就好了。
吃饭等其他事也一样,和孩子一起订好规则后,各自守好自己的职责。
二、相信孩子,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正面的回馈
在父母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值得信任的一面。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孩子负面行为的背后也会有正面的动机。比如,不听话的背后,是孩子想要寻找自我或成为自己。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纳,当孩子的自我被看见后,他们会很愿意配合父母和他人的。
三、尊重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感觉与自然节奏,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并为此感觉到快乐。快乐是一个人形成完整人格与生命力的最好滋养品。让孩子快乐的方式很简单,当孩子开心时,和他一起开心。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四、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意愿
只要在大方向上没有问题,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权交还给他。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够决定自己日常的生活小事,对他而言,就相当于他能够拥有对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与掌控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就会十分清晰。他们也就能够渐渐走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