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努力的拼搏,希望物质生活会越来越丰富,我们会给父母足够得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可是,这真的使他们想要的吗?今天文字君,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有名的对联: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这是一幅流传很广的对联,意思是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就是说,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顺,要看他是怎么想的,看他的孝顺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一个百万富翁让父母住最贵的养老院,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东西,却从来不看望他们一眼,他所做的一切离孝顺还差得远;一个穷的揭不开锅的儿子,每天一心一意照顾年老的父母,他的孝顺当之无愧。
所以今天,当你理直气壮的说我给父母多少钱、给他们买多大的房子、带他们去哪里旅游了,但是从内心里只觉得这是完成任务,而没有去真正的了解他们晚年生活的需求,你是否觉得羞愧!
所有的道德是首先讲求的应当是孝,但孝是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些贫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以再不要用工作忙、赚大钱去欺骗自己了,抽空回家看看,给他们打个电话,其实父母的要求并不高。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侍而亲不待。
关于下半句,“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就是说,如果心里曾经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那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淫的念头,这并不是恶,但如果把邪念付诸行动,就是万恶之首了。所以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罪有多大,要观其行迹,是不是真的犯罪,是不是构成犯罪基本要件,证据是否充分。
孔子说,食色,性也,色欲是人之本性,可见孔子在“色”的问题上,实际上看的非常清楚和坦然的。就像吃饭一样,“色”就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好遮掩的;如果一个人看到漂亮的异性而不心动,倒有“断背”的嫌疑了。一方面坦然的接收“色”,一方面又不纵容“色”,所以又说“发乎于情而止于礼”。看到了漂亮的异性,就像是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一般人都会从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花朵可以随意采摘,而美人去不可随意追求,要用礼法和道德来约束自己。
所以再怎样存天理灭人欲,本心不可违,一时半会少有松懈,思想偶尔跑错轨道,这是难免,所以论心世上无完人。心中想想,可以;只要不行差踏错付诸实际,就不是恶,无罪。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是淫,这个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人。
孝,论心不论迹;色,论迹不论心。古人使用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高超的辩证思维吗?
这是一幅多么透彻的做人警世名言啊,我们都要一日三省吾身那!
1、翻译
所有的善行,孝当第一,孝顺看的是内心的孝,而不是看行动上给予的物质满足,若要看行动上给予的物质满足,贫穷的家中就没有孝子;所有的恶事,淫当第一,看的是实际上的行动,不看心中所想的,若要看心中所想,世上就没有好人!
2、注释
(1)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 此联有几个版本,如“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穷人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
(2)虽然有几个版本,但大处相同,小处有些改动,如“贫家”与“穷人”,“天下”与“终古”“世上”等等的置换,事实上,意思也都基本一致。 据称此联是某寺庙的对联,其出处何在,至今未知。
(3)清王永彬《围炉夜话》有“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之句,但不知此联与《围炉夜话》孰先孰后。 《围炉夜话》中相关原文如下:“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2、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3、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扩展资料来源百善孝为先_百度百科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但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就是淫,但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人了。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所作的儒家通俗读物《围炉夜话》,原文如下: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白话译文】
经常保有仁义孝顺的心态,那么天下凡是不能做的事,都不忍心去做,因此人们说孝顺是所有好行为的前提。当人一产生了邪恶的念头,那么平常极不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去做,所以说淫乱是各种邪恶行为中的开始。
扩展资料: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王氏后人称其宜山公, 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围炉夜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百度百科-围炉夜话
整句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晚清近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
孝的历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传。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