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适当的文字讨好是一种网络上的社交礼仪。
9月上旬,因为脱口秀演员杨蒙恩的一条动态,“文字讨好症”上了热搜,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正在经历,有人乐在其中积极表达,也有部分网友觉得掺杂表演成分而疲惫不堪。但从根本上看,“文字讨好症”只是网络文化发展下一种正常的社交礼仪,不用太过在意,把“适度”当“过度”反而使自己困扰其中。
近年来,“文字讨好症”已成为网络社交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它是指人们在线上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据全媒派调查数据显示,91.81%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有过“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在结尾加上“~”等等。“文字讨好症”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线上聊天的一种社交礼仪。
“文字讨好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传递情感增进友谊,以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同于线下面对面交谈,线上的文字聊天人们无法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听不到对方讲话的语气,以至于某些时候总让人感觉“冷冰冰”,信息也经常被误解。而在聊天打字中仔细斟酌,加入“啦”“嘞”“哇”等语气词能更好地传达当时的语气音调,活跃气氛,明示自己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以帮助对方更精确地解读文字内容,减少信息误差。除此之外,这种礼貌行为也让对方产生被信任感和被尊重感,获得无比的舒适和快乐,所以“文字讨好症”在网络社交中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不要进行“文字讨好”,权利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部分网友表示自己并不想添加所谓的语气词修饰,但受其周围人影响,为了表现合群或尊重,自己总是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表演”,真正的情绪被隐藏了,留下的只有疲倦和内耗。但其实,这是大家把“适度”的社交礼仪“过度”化了,“文字讨好症”只是人们表现友好、礼貌和尊重的一种方式,不存在必须要怎样做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要不要进行“文字讨好”。“文字讨好”可以成为你的社交技巧和基本礼仪,但你也可以完全不管它,不刻意使用语气词,坚持用“好的”“收到”也完全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当你觉得不舒服时,“减少做”或者“不去做”未尝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文字讨好症”只是我们用来清晰表达情绪、想法和礼貌的一种社交礼仪,并不是真正为了讨好某个人。莫让“讨好”成为束缚你的枷锁,也莫把适度的社交礼仪过度化。
文字讨好症其实是一种自我掩饰,在发送微信消息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使用一些讨好和欢乐的语言,让人感觉你的情绪是比较饱满的。比如说在表明我到了某个地方,会将到了这两个字打成到啦,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很外向且可爱的人。阅读者在看到到啦这两个字的时候心情也可能比较的好,这就表明你讨好到位了。不同的人对于这种发送微信消息的习惯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交礼仪,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而有一种人就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内耗。不过小编认为每一个人的交往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就比较的可爱,喜欢一些可可爱爱的文字,而有一些人就很理性,会在发消息的时候比较的简洁。
网友在看到新闻之后就表明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毛病,不仅会用一些可爱的文字,还会加上一些表情,比如说太阳或者捂脸笑。还有一些人会在网络上存上很多的动画表情,在发消息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使用上。这可能就是你把自己的地位放的比较低,也可能是你认为对面的人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才会这样做。不过也有另一种解释,就是你感觉这样发消息可能会让你显得比较的随和,让彼此的沟通交流更加的顺畅。
无论是社交礼仪还是一种精神内耗,其实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本身就有这种习惯,当然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因为这不会让你觉得很累。但如果你之前没有这样的习惯,只是下意识的去讨好他人,那就可以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要让聊天成为一种负担。不过在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人们就会下意识戴上面具,特别是在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你可以根据对方的一些条件来改变自己的聊天方式,也不会让对方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下意识的讨好别人,比如说上班的时候讨好领导,而在家庭中又会讨好孩子或者自己的伴侣,就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或者让关系变得更加的好。
您好,对于年轻的职场人来说,应该拥有的硬技能有:
一、语言能力
职场中的沟通非常重要,要学会如何表达思想,培养准确表达、有条理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要掌握外语,不仅可以帮助完成公司的各项任务,也是提升自身职场素质的必要途径之一。
二、软件技能
学习使用相关软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不同机构中灵活运用;同时,要熟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软件,以及能够根据任务情况快速学会新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专业技能
职场的形势正在不断变化,要根据职务的要求,深入学习,增强专业技能,以便能够在行业里发挥独特的优势,才能够真正受到认可。
四、人际交往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职场人脉,这一点是职场生涯中很重要的技巧,能够更好地为自己保驾护航,也可以获得新机遇。
总之,职场中车轮战,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年轻的职场人可以在语言能力、软件技能、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加强自我,只有具备这些硬技能,才能在职场中锻炼出必要的经验,才能有所作为。
不会讨好上级,要在职场中生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把工作的价值看到最重要。
一、增强自身能力,建立专业优势。交际是一种能力,同样技术也是能力的体现。我不善交际,在交际上没有优势,在这方面下功夫肯定是事倍功半。但我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愿意在这方面不断地学习与拓展。于是,我将精力就放在专业技术上,平时只要有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我都会抓住,常年坚持下来,在公司就有了较强的专业优势。说实话,公司里的一些技术难题,没有我的话,他们还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妥善地解决。
二、不会来事,但不怕事。我这个人性格有些内向,情商不太高,平时的社交,就是普通地与同事的日常交往,话也不多。所以在工作中,我肯定是不会来事,除非别人主动通知我,我才会参加一些部门活动或是随个份子。虽然我不会来事,但平时我也不怕事,敢于对不公平说不,当我觉得我的利益被侵害或遭受不公时,我会直截了当的提出来,并且详细的说明理由,所以除了到新单位的前期,后面基本上也没人会欺负我,包括领导,大家都知道,我就是这个性格。三、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嫉妒别人的能力。我不会讨好领导,不会奉承和拍马屁,这本来就是我的不足,我从心底就承认。有些人,看到别人把领导哄得服服贴贴的,就心里酸,鄙视别人,这才是最致命的:能力没有,心态还不行。我正视自己的不足,虽然没想着在这方面补足,但心态能摆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才是正确的方式,而不是自欺欺人,从心里把自己没有别人有的能力,就贬低成一无是处,这样既提升不了自己,也容易得罪人。
本文主要内容:
无效沟通,网络名词,指双方无共同事实认知,无共同理论共识,无共同价值观念下进行的沟通。双方前后并没有达成任何一致,也不试图相互理解,只是徒具沟通的形式而已。
我认为在这样的一种全球性的大环境下,如果有能力去学习更好的沟通方法是最优选择,次优选择就是避免无效沟通。什么是无效沟通?我认为无效沟通就是一种三无产品:无共同事实认知,无共同理论共识,无共同价值观念。只要在一次沟通中同时满足以上三点,那么最好一早放弃,不用再去浪费时间,因为不可能会有任何积极成果。双方并没有打算做任何沟通,真实的目的都是希望对方跪在自己面前唱《征服》。
今时今日的沟通是困难的,人虽然看起来还是和过去一样,但谁知道每个人内心认定的事实是什么。究竟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经过交叉认证的事实,还是网络上流行的另类事实?我在最近几年的社交网络辩论和朋友圈、朋友群内部辩论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以前大家辩论都是针对论点和论据,分析逻辑上是否成立。现在大家辩论都是朝着对方直接扔自己认定的事实,而且看起来必须对方要先接受,否则就没有后续。当双方都那么做的时候,其实根本没有任何交流。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意味着你们需要在每一点上进行争论。大家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家长或者师长,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这样的厘清工作。进行一场透彻的讨论也许需要探讨十个不同的论点,但是可能到第二三个的时候就已经夜色深沉,或者是大家不欢而散。回过头去再想一想,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呢?有任何启发或者是帮助么?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无效沟通,有的时候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明知道不会有任何结果但还是要试图沟通一下。对于这种尴尬的场合,我有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虽然我也抱怨今天的无效沟通太多,担忧未来的无效沟通会更多,但是我也深知也许我自己才是最顽固的那一个。很有可能,因为人很难自知,总是认为自己最正确。那么,有时候硬着头皮去做一下无效沟通,也算是换个角度进行思考。哪怕我完全不认同对方的想法,但是我可以通过聆听和沟通,知道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
其次是当无效沟通迎面撞上来却又逃不掉的时候,可以先找寻一点点共识。在这一丁点基础共识上,看有没有可能延展开来,提供一个双方都可以立足的小平台。再在这个小平台上各自论证一下这点共识能否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的作用很有限,但有可能让对方觉察到自己想法上的缺陷,也可能让自己觉察出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最后如果确认实在无法沟通,还可以保持沉默。谈话就可以在淡淡的冷漠和尴尬中自然结束,彼此之间无需发生任何争执。双方像个文明人那样相遇,最后像个文明人那样道别。
总体上来说,对于无效沟通可以做的事情很少。要相信一件事情:在遇见你之前很久,不是一天之内,一周以内,而是经年累月的点滴累积,才会让你面前的这个人持有某种特定的观点,认定特定的事实,并且在这之上形成了一条价值观。如果你们双方并不契合,并不能通过一次沟通、一次争论解决任何问题。只是说,如果你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你可以让谈话得体礼貌地进行下去,前提是你并不抱有改变对方想法的幻想。
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在生活里每天发生的无数事情中,拒绝无效沟通能节省大量时间。太多人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中虚耗光阴,既没有提升自我,也没有改变别人,反而增加了许多的怨恨。在实在无法躲避的时候,又必须让我说出我的观点时,我会这么告诉对方:
我知道一些事实,但那是我认为的事实,它们可能并不真实,也并不全面。然而这就是我目前所有,根据我观察到的这些事实,我认为它和你的陈述有所不同。那么,不妨你先听听我说,不要忙着反驳,等我讲完之后你说你所知道的事实,也许我们能够一起拼凑出事情更为完整的样子——这一招有些时候好用,有些时候则是完全无用,决定有用无用的是对方自身的修养,以及他是否真的有倾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