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只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实,就可以了,可以不一定是真理嘛!
你的论点就是:小学生在家劳动需要向家长索要报酬,所以你就得围绕此论点展开辩论.
索要报酬可以教育孩子:收入和支出是成正比的,永远也不可以不劳而获!
索要报酬可以让家长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而且无形中对孩子的认真态度进行培训,试想,如果孩子只是马虎完事,家长还会给报酬吗?
索要报酬可以让孩子有成就感,毕竟自己所得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报酬.
索要报酬可以培养孩子与时俱进,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孩子读再多的书,也还是要进入社会的,早些适应社会,将来也更利于发展.
索要报酬,就得干活,在家劳动,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我觉得不应该索取报酬,因为家长让孩子在家劳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品质,如果孩子索取报酬,就可能导致孩子的拜金主义思想,而对于劳动失去主动性。
1、小学生也是人嘛,既然人要付出劳力,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2、现在是个效率社会,讲究的是效率,有动力就会有效率,而动力则来自报酬。
3、现在的社会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向家长索要到报酬后,可以提高小孩子理财能力,会今后人生铺路。
4、小孩子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劳动得到的报酬去买回自己的东西,小孩子会更知道珍惜爱护,并且能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本人是小鬼,仅能提供这些,望见谅,你自己再找点吧,不好意思……
。。。。这分也太少了把。。。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啊。。。
小妹妹第一次辩论么??辩论不是一个人啊,有很多人一起
辩论啊,每个人都有分工的,按步骤辩论的啊,你是一辩
还是几辩啊,这个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辩词和发言方式。
所以在这里我就随便给你说几点好了。。。(好久没回答辩论的
问题了,出山第一个问题。。。)
额~~:在家劳动是否要向家长索取报酬!你是正方,所以你的观点是
:在家劳动是要向家长索取报酬!这个辩题正方与反方的辩论
的关键点在于亲情与习惯,
第一点:无法否认,不要报酬的理由很多,
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亲情胜于金钱,而你的理由就在于一个习惯,
这个社会事实上还是无法脱离金钱的,在家不要报酬,那你在
外面做事你能不要报酬么?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习惯的问题上,
就好比一个习惯自己吃饭的人突然一天你要喂他吃饭,那么他
反而不会吃饭了。。。所以在家索要报酬并不是忽视亲情,而是
为了以后的工作能取得更大的报酬。养成付出就得到应有的回报
习惯!在未来工作的时候对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要得到应有
的报酬!从而认识自我的价值!
第二点:这个社会是人才的社会,做
任何一件事都要明白这件事的价值,如果习惯的无偿劳动,那么
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认识劳动的意义的机会,而且这个报酬不并
不需要像真正的钟点工那么多的工资,可以是一些象征性的奖励,
在这种奖励机制下会更好的激发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不要认为
这是让孩子过早的拜金,其实这反而是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金钱的来之不易!
你可以反问:如果对方如此高尚,那么你能否以后工作都不要工资呢??
第三点:给你一些针对反方反击的回答把。。。
1.Q:你父母无偿的养育你这么多年,你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还索要报酬,难道你过意的去吗?
A:索取报酬,但是我有说一定要拿到报酬吗?这只是一种思想,
让我们孩子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价值,以及金钱的来之不易。
虽然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无法否认的是
金钱依然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称量物。付出了努力,得到应有的
报酬,难道不应该天经地义么?(此处可以举例,帮助人,却不拒绝
他人的回报,这种例子很多,不过我不记得了。。。如果找不到不举
也没所谓)父母也应该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养育他们的幸苦之处,让他们
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这样他们才会更孝顺。
Q: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给孩子报酬啊,难道因为这个报酬的事
要跟自己的父母争吵吗??
A:每个父母无疑都是爱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存在不给报酬的事情啊,顶多
是不给金钱上的报酬,不然的话他们如何会养你这么多年,以后还要继续
养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一定要金钱啊,你可以说比如你洗碗,洗衣服,
让父母多些时间休息,然后跟他们商量一起出去散步聊天(也就是不用学习。。。)
这不也是一种报酬么?如果他们还说父母会不同意,那么就可以比较犀利的反击他们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为何对方辩友总要将大家的父母想的如此之恶劣呢》??难道
对方辩友无法体会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吗??
。。。。。。。。。。。。。。。。。。。。。。。。。。。。。。。。。。。。。。。。。。
最后说一点:就是这个辩题有一个漏洞
,很大的漏洞。。。(不过下面的话
可以不用尽量不用,除非在很劣势的情况下耍赖用。。。)
报酬并不只是金钱,可以是任何东西,所以这个本来对于正方很难
的辩题反而对反方更难了,你可以说报酬不是金钱啊,在家劳动,
所以你爸妈生你养你,这可以算成报酬吗??你爸妈疼你爱你给你
买你喜欢的东西算报酬么??在你没有索取的时候无形之中你父母
依然给了你应有的报酬,如今你向他们正当的索取,反而可以让他们
欣慰,认为你长大了,明白父母的难处,这 不是更好么??绝地反击。。。。
哎呀呀。。就说这么多了。。。好晚了~~很久没玩儿辩论有些生疏了,
只是随便给你提点建议,不好之处请见谅,可能鄙人还有些地方没有想
到,你自己可以补充啦,以上回答仅供参考,积分神马的都是浮云,只希
望对你有帮助把。。。。
可以啊
当让可以啦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而且也能很好的教育他
只有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劳动是光荣的
但是钱不要给的太多
几块就可以了
比如洗碗5块
拖地5块
自己每天叠被子2块等等
肯定不可以。如果认同做家务可以索取报酬的话,就等同于告诉孩子:做事是为报酬,没报酬不用做。强化了金钱的利诱,舍弃了责任的培养,报酬可以让孩子完成少许的事情,但事情的完成不是家长所要的结果,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才是重点。
关于小学生做家务该不该要报酬,江苏连云港(海州)师专二附小五(四)班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
我认为做家务不需要报酬,因为做家务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给父母减轻负担,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活动,不应该把它与报酬划上等号。
——丁盼盼
我个人认为帮父母做家务不应该要报酬。父母年复一年地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家务,但是从没有人给他们报酬,如果我们做家务要报酬的话,对父母不公平。我们帮父母做些家务是理所应当的,父母每天出去挣钱也不容易,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看到的是乾乾净净的地,喝到的是你亲手泡的茶,相信,他们的疲惫会一扫而光,你不觉得此时此刻,父母的笑脸是对你最大的奖赏吗?所以我觉得做家务不应该要报酬。
——顾津琪
我认为孩子做家务不应该向父母要报酬。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能好好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天上班都很辛苦,下班回到家,又要忙着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他们并没有要一分报酬。我们现在长大了,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就要报酬,这显得太不公平了。如果父母每做一件事就要报酬,那我们要给他们多少钱呢?还有一些经济收入很低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再向父母要报酬,那么他们父母肩上的担子要有多重呀!
——孙铭悦
家长养了你那么多年,从来没向你要过报酬,你只是帮家长做了一点家务,就去要报酬,这也太不好了吧
一些家长聊过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认为不该给。理由是:这样会养成浪费的习惯。现在有吃有穿为什么还要给零花钱?有的孩子拿钱进游戏厅,因为沉迷其中,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同学学习用品一堆,因为有钱,不论东西的价值,好看就买,还有人买玩具带到课堂上,上课拿出来玩,严重影响了学习。如果同学们都拿零花钱到学校买东西,就会助长校园攀比之风。有的家长认为该给孩子零花钱。一个人在外有时需应急之用,如买学习用品、打电话等。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是消费者,有消费的权利。有零花钱可以培养理财能力。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个人还是赞成给孩子零花钱的。孩子有时候也有自己的个人需要,不能控制得太紧,要不然可能会动歪脑筋,但也不能让他乱花,要给得有度,花得透明,合理理财要从小开始,如果都不让孩子接触钱,他们对钱就没概念。所以如何给零花钱比给不给零花钱更有探讨的意义。
美国前总统里根幼小的时候,打破了一块玻璃值12.5美元,正因为他用他父亲给他的12.5美元补上了空缺,并从那时起开始进行打工与理财,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理财能力。据考证,世界上最富的人群——犹太人小时候不仅拥有零花钱,而且和家人经常一起管理零用钱,培养理财能力,知道自己的父母赚钱不容易。美国的理财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清晰地依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体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鲜明特点。美国对10岁以下孩子的具体目标要求是: 3岁能够认识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价值,认识到这些硬币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 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 9岁时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可见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都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是必要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每周发给孩子零用钱后,帮孩子制订计划。消费时,让孩子自己掏钱支付,让他们学做预算。切记不要在孩子的请求下,为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或者替他填“赤字”,否则孩子永远学不会合理开支;发给孩子一个记账本,要求孩子每日记录零花钱的用途、时间。家长每周稽核,对孩子开支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指点;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在假期去 *** 打工,或在家中做“有偿家务”,让他们自己处理“打工”收入。这样,孩子能体会到挣钱的不易,花起钱来自然不会大手大脚了。
其实,父母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正规的、不过分的零用钱,只要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
承认孩子合理的经济上的需要;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遇事判断决定的能力;
帮孩子认识金钱的价值。
家长应以公事公办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已达成彼此满意的解决办法。告诉孩子,协议一旦达成,他就必须遵守执行。也要让孩子明白,零用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规定,不是父母对他施加压力的一张王牌,也不会因父母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给了孩子零用钱,还要留心他们是怎样花钱的。父母要双方配合默契,及时了解并解决孩子花钱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 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究竟应该给孩子多少零用钱,家长可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助状况而定。
2 随着孩子年龄和责任心的增长,逐步憎加孩子自己支配钱的比例。
3 明确使用范围,教会孩子科学管理自已的钱。
4 不把零用钱和对孩子的奖惩直接挂钩。很多优秀的品质是金钱买不到的,如果用钱直接和他做的好事挂钩。反而会降低了那件好事的意义,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总之,父母给孩子零用钱要做到"八不"
不要以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
不要养成孩子随意用钱、有求必应的坏习惯。
不要让孩子有借钱和欠款的恶习。
不要以自己的情感随意增减孩子的零用钱。
不要瞒着一方,用钱来讨好、贿赂孩子。
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扬拜金主义。
不要引导孩子高消费或超前消费。
不要让孩子的零用钱超过家庭成员的人均水平。
这个问题要问问你自己:你是为什么要手机,手机究竟对你有没有实际的用途,你的家庭环境能不能满足你这个要求。要说明的是:觉得好玩、看同学有自己也想要、想玩游戏或是觉得有手机是时尚,没有多丢人啊类似这些想法可不是理由。
我是上大学后才有的手机,是爸妈提出给我买的,因为要住校,有手机和家里联络方便。所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你真的需要的,父母都会满足你的。
手机的品牌不同、功能不同、价位不同。你好好想想你为什么需要手机、需要什么样的手机,这只有你才知道。
相信经过深思熟虑后,你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哭闹很大一部分是天性使然,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耐心的去教导,如果一时冲动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事,那是无论如何也挽救不回来的。
但是,在广东东莞,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因为想要女儿跟着自己回家,但是小女孩有些贪玩像玩一会,这位爸爸一怒之下,竟然把女儿一个人丢在了公园里,随后扬长而去,丝毫不管女儿的事。
这个天气也不算暖和,夜幕逐渐降临,无家可归,惨遭爸爸丢下的小姑娘可怜兮兮的坐在公园里哭,脚上也没有鞋子,看起来十分的可怜。好在有交警发现了这一幕,就走过去问小姑娘发生了什么事,听小姑娘抽泣着,断断续续说着事情的经过,交警把小女孩抱了一起,一句哥哥抱让小女孩满满的平复了情绪,逐渐稳定起来。
听一些路过的人说,小姑娘一直哭,都哭吐了。都是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这位爸爸竟然直接把孩子丢在这儿,就算孩子一时贪玩不想走,也应该好好的劝导,不应该一走了之,这么小的孩子被丢在公园里,万一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随后,交警也就这件事对孩子爸爸展开了教育批评,不过从视频中看,这位父亲丝毫没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妥,反而一直说让她走,她就不走,所以他一气之下才把她丢下。一旁的小女孩有些委屈,当时爸爸和哥哥骂了她。小孩子的话总是最直观的感受,当时原本就想多玩一会,但是爸爸和哥哥着急回去,没有好好跟她说,反而把她一个人丢下,她的内心肯定是十分害怕的。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不对,严重的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还好最后是警察哥哥帮助了小女孩,如果没有警察发现,那小女孩该怎么办,一个人继续哭?还是被坏人抱有?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表明,这位爸爸的做法实在是大错特错!作为孩子,很多时候他不明白大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做一件事,这种时候,家长要耐心的告诉他原因,这样才是一个平等的交流方式,如果像这位爸爸一样置之不理,扭头就走,那孩子的内心又该受到怎样的创伤?
有的时候,孩子确实很难管,但是不要采取这么强硬的方式,换一种方式,对家长和孩子都好。
能呀。
夫妻间的感情是被多种因素影响的,而这种因素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因为他们之间出现了第三者,也可能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近期有这样一则新闻,母亲希望第二个孩子的姓氏跟着自己,而父亲却对这件事情不同意,对于这件事该怎样看呢?
其实孩子的姓氏并不重要,不管是跟母亲姓还是跟父亲姓。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中国姓氏有百家。百年之前不同的姓氏之间相互结婚,然后产生了下一代,周而复始,无数人结成伴侣,说不定,几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人呢。
其实不论孩子跟着父亲姓还是跟着母亲姓,父母都应该敞开胸怀,不应该为这一件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一段时间孩子是跟着母亲姓的,那是在母系社会时期,那段时期没有婚姻关系,孩子生下来后,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
随着农耕时期的到来,男性所付出的更多,姓名由跟着母性改为跟着父亲姓。而经过长期的演化,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发提高,而女性则越发低微。男性在生活中的发言权越发提高,为了传宗接代,延续自己的血脉,所以就让孩子的姓氏改为跟着父亲姓。因此,在传统观上大多数孩子都是跟着父亲姓,而如今进入新时代,姓氏有所改变,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升,所以对于孩子姓氏跟着谁就产生了较大的疑问。
中华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蹴而就就能改变的。有的家庭中孩子跟着母亲姓,那么就会显得父亲的地位略微低下,而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更何况是男人,自尊心普遍要强。跟着母亲姓,父亲在父系社会中就会抬不起头来。而如果作为自己家庭的独生子。要想自己的血脉得到延续,那么就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生两个孩子,如果是男孩子,大多数都是跟着父亲姓,而生的女孩子大多都是跟着母亲姓。
要是两个都是女孩子或者两个都是男孩子的话,那么头胎就跟着父亲姓,第二胎就会跟着母亲姓。虽然这种改变在夫妻之间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在长辈中却不能够被普遍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跟着自己家族的姓,那么就相当于一个外人,那么就会对孩子产生偏见,这对幼小的孩子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打击。
这种现象不但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就连国外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有的男性不但会把自己的孩子跟随着自己姓,而且就连自己妻子的名字后面也要添上自己的姓氏,把妻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掌控在手中,这种占有欲是非常强的。说到底社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男性在社会中所要付出的更多,所掌握的金钱,资产更多,那么所掌握的力量就更多,因此女性不得不服从男性的安排。
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但是在法律条文中却有明文规定,孩子既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这是不触碰法律条例的。而且对于孩子的姓氏,父母也是有资格改变的。所以对于孩子的姓氏,父母不必太过在意,只要自己两个人的感情好,孩子姓什么是不太重要的。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了,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就应该更加敞开胸怀。看透一切,而不是对一件小事就斤斤计较,使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让整个家庭变得鸡犬不宁。一个孩子的到来是为了让家庭更加的美满幸福。如果一个孩子的到来,使这个家庭鸡飞狗跳,那么生孩子的意义又何在呢?也许是为了完成使命,传宗接代,延伸自己的血脉;也许是为了自己老有所养。既然选择生孩子,就要选择接受他所带来的一切麻烦,并为此提出解决的方案,而不应只是一味的烦恼。
在我的心目中,和父母长辈一起旅游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充电。
我喜欢和父母长辈一起旅游,我会提前对这次旅游制定合理的计划,从吃、住、行、玩各个方面都考虑到长辈们的需求。
我希望,每一次有我陪伴的旅行都能给她们留下美好回忆;同时,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也会收获足够的内心滋养。
我们曾经带着孩子陪着一位长辈去草原玩。考虑到长辈和孩子都不适合长途行车,路途中我们特意多停留了几次,让长辈和孩子下车休息调整。草原附近的住宿和饮食也照顾到长辈的习惯和胃口。路途中走过的景点也是跟长辈商量过,长辈感兴趣同时身体情况能够允许的。
和长辈一起旅游,要多一些灵活性安排,随时根据长辈的状态对旅行计划做些调整,做到既让长辈玩开心了,又不会太累。
整个旅途走下来,我们和长辈不仅增进了感情,还收获了很多美好的照片。因为长辈特别喜欢摄影,他随时带着相机。
一直以来,我带着孩子出去,基本都是陪着孩子玩、照顾她,很少有机会尽情拍照,最多抓拍个几张。但是这次不一样,这位长辈不仅拍了很多美景,还为我们拍了很多宝贵的照片。后来长辈把所有的照片都分享给我,到现在每每看到照片,都能勾起我的美好回忆。
同时,和长辈一起出游,还收获了长辈更亲近的情谊。现在我和长辈也经常微信联系,长辈会分享一些新拍的图片给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