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一种比较佛系的人生态度。
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代沟太大,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不同,老一辈无法理解年轻人是正常的。60后、70后年轻时,正赶上社会变革,所有人都斗志昂扬,因为他们能看到光明的未来,一毕业就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去。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则是竞争与压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许多人毕业后只能在私企找一个月薪几千的工作,晋升没有途径,加薪没有期盼,买房不敢奢望。因此许多年轻人选择佛系躺平,无欲无求,随遇而安。
躺平未尝是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当然,选择奋斗的人生是精彩的,精彩的人生是值得人们追求的。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是个人选择,如果选择躺平的人感觉不错,那也没有什么可以厚非的。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选择奋斗,而是不奋斗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有的人选择躺平,是因为他们可以躺平地心安理得,躺平也能让他们很快乐。如果躺平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谁还奋斗呢?
所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完全是个人选择问题,选择躺平也没什么值得批判的,只要你是快乐的。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成年人。当然有权利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所说的躺平,并不是“废物”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你可以选择上进拼搏。人家选择平庸。也无可厚非。
“躺平”反映出当前年轻人的生存焦虑,是青年求而不得的厌倦,是努力后的一种无奈与妥协。避免青年过度“躺平”应从制度层面破解社会结构性困境,给予青年人更大的社会包容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其实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当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的“内卷”竞争。“躺平族”其实从未相信“躺平”能“赢”,今天的“躺平”只不过是为明天更好地奋斗而养精蓄锐,大家生活、工作都有目标,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丧”——“什么都不想干”、“干脆躺平算了”来放松紧绷的精神。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应对压力的态度,叫“防御性悲观主义”,这类人“凡事先往坏处想”,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往往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等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不安,并预防危机的发生;
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建议:“要花卷儿,不要内卷;要躺赢,不要躺平。”这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一句话。试着用两种方法缓解压力或许比“躺平”更有用:——掌控感。不要非等到自己认为的完美时间、掌握了所有技能,才开始行动,即使做得不够好,但随着事情的推进发展,你还可以及时改进。
——与合作伙伴一起应对。增强与他人互动、彼此相互支持帮助,比如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骑行、跑步,或者参与救助流浪小动物、关注环保的公益组织等,在团体的合作互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伙伴的关注支持,这都有利于焦虑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