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的哪一个更接近现实,这两种态度其实是可以并存的,并且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同样的一件事,不用的态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就像硬币的两面,无法只说一面就是全部。
我个人认为,悲观与乐观这两种态度的并存一般多存在于略显悲观的人群之中,因为乐观的人凡事都会向积极的方向去考虑,所以很难让那些真正乐观的人感受到悲观主义者的思想。而悲观主义者则不同,他们对于问题最初的看法中悲观成分就会占比重更大一些,但却并不代表没有乐观的估计,因为绝对悲观的人应该世界上没有,即使有,估计也得自杀以求解脱去了。
记得看过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要进京考试,路上住宿在一家客栈,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拿着锄头在墙上种菜,他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必有古怪,于是就出门去找算卦的给解梦,算卦的听完之后大惊失色,说:“这位先生这个梦对你此行不利呀!你想啊,自古庄稼都种在地里,而你却在墙上种,这不是说明你在白费力气嘛!”读书人听完就傻了,顿时觉得这次科举完了,肯定没戏了。然后无精打采的回到客栈收拾东西准备放弃考试回家。
然后客栈的老板看到他一脸愁苦就很奇怪,因为前几天还踌躇满志的准备考试怎么突然就变样了呢,于是很奇怪的问那个读书人,然后读书人就把做梦和解梦的事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哈哈大笑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学过解梦之术,我认为那个人解的不对,还是我来给你解一下吧。别人的菜都种在地方,说明全都普普通通,而你在墙上中菜,高高在上,这分明是‘高中’之义,你怎么可以放弃呢!”读书人一听顿时双眼放光,之前的阴郁一扫而光,又继续努力学习,最终当年的考试中果然金榜提名。
先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假,但寓意却非常明显:悲观与乐观,不过是一念之差,凡事向积极的方向去考虑,自然在做事的时候可以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不是盲目的乐观,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是要比悲观主义者大一些的。
生活中的事情都是有其两面性的,这就是现实,所以不要再纠结于哪个主义更接近现实了,你能正视自己面对的现实,理性的分析,做最好的努力和最坏的打算。那么不论结果如何,至少都可以问心无愧了。
积极的悲观主义是遇到一件事情时,会先想到坏的一面。而消极的乐观主义者遇到一件事情时,会先想到好的一面。一个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另一个用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乐观主义是指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正义终将战胜非正义。与“悲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optimus,意谓“最好的”。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
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乐观主义。儒家认为人通过修养和教化,在现实人生中可以达到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荀子谓“积善成德王夫之谓“性日生而日成”,都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能够培养人的德性,获得道德上的自由。
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等受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坚信美好的“大同世界”必将到来。康有为著《大同书》,认为只要靠人们扩充仁爱精神,就能达到“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大同社会”。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是幸运的,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是不幸的。
区别:
悲观主义者的世界是消极的;
乐观主义者的世界是积极的;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是幸福的;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是不幸的。
天生的悲观者从儿时就对这个世界保持一种冷漠的态度,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敢和别人打架,认为考试不过别人,即使考的不错也认为这是侥幸,总是感到自己的人生一片惨淡,他人的人生充满光明,总是觉得被笼罩在别人的阴影下,世界一片黑暗。
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一副高昂阔步的精神状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觉得所有的人和事都会变得美好,积极的心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从内心感受到人生意义不凡。
原因: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悲观者的世界是不易改变的,如果改变了对世界的态度,那需要救赎,救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人或事,或者所处的环境,而容易成为救赎他的那个人很可能是他的另一半(所说的他可能是男性亦或女性) ,一个充满活力正能量的人会渐渐的影响他人对生的态度,有些是瞬间的影响而渐渐改变,也有些是慢慢影响而渐渐改变的,这取决于悲观者的敏感度,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虽然他之前是悲观的,但是现在只有另一半在他身边,他就会一直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获得重生的感觉。
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相似,不过这种人生要悲惨的多,他可能在所处的环境中经常被压迫,被鄙视。或者被另一半的强势强权所影响,对自己的价值贬低,每天在紧张窘迫中度过,和悲观者不同的是,乐观者是一次又一次的被社会打压形成的,如果没人救赎,那么他会得抑郁症,甚至对这个社会失望而自杀。
1、起源不同
悲观主义:源于拉丁文pessimiis,意谓“最坏的”。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世界变幻无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和获得拯救。
乐观主义:源于拉丁文optimus,意谓“最好的”。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乐观主义。
2、价值不同
悲观主义:悲观主义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
乐观主义: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原有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
3、代表人物不同
悲观主义:叔本华、尼采。
乐观主义: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等。
扩展资料: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
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帜热火炭的“环形轨道”(就像400米跑道一样),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双脚踩在帜热的火炭上面。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
比如在人生中也有些许所谓幸福快乐的时候:考上满意的大学了,谈上恋爱了,与心爱的人结婚了,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有什么高兴的事了等等,这些可算是清凉的落脚点。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观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