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年人意识里,小孩子往往是"不懂事"的,是纯真的,我们总认为孩子的世界纯净得像一张白纸般不染纤尘,因此我们常常对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不以为然,觉得是"小孩子之间闹腾,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我们也读了这么多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明明知道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却为何仍然总是忽视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呢?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基本上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学校里和哪个小朋友一起玩很开心,两个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可是没过多久俩人不知道为什么又不欢而散,过了几天又不开心了,反反复复,最后再也不讲话了。
又或者孩子兴冲冲地和家长说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谁知道两个礼拜之后,孩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说自己最好的朋友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最好的朋友,于是闷闷不乐,一连好几天食欲不振,心情萎靡。
"交朋友"这件事,在家长们眼里总是和"看动画片"、"看课外书"、"出去疯跑"一样都是"不务正业",或许家长们最关注的,除了自家宝贝"吃饱穿暖不生病"以外,就只有学习。
作为"大人",家长们总是把"这有什么用"挂在嘴边,却忘记了,让孩子们拥有正常人的际交往,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无奈
孩子们的"人际交往"
其实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事情时,因为年龄、阅历的不对等,我们非常容易在潜意识中将自己抬得很高,这是人类非常正常的一种情绪,是本能的优越感,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对话的对方"阶层高低",从而使自己明确对话的优势在何处。
而我们所要抗拒的,正是这种本能的"话术"基础意识,因为我们是要去和自己的孩子对话,高高在上的态度不利于拉近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也就无形中给我们和孩子之间树立了对话障碍。同时这种"家长架子"也使得我们潜意识里不愿意去理解孩子的话,就会认为孩子所烦恼的问题都是"小孩子胡闹",自然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了。
当你初次倾听孩子讲述自己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经历时,你可能会因为事件的简单而嗤之以鼻,但是请家长们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把孩子身上发生的故事类比到自己身上,或许就能够理解孩子的伤心了。
比如我曾经就倾听过表弟的哭诉:
他说自己的同桌是和自己关系最好的人,他们常常一起玩耍,互相给对方带过零食,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也一起研究或者一起去问老师,他们一直是一个学习小组,他们一起进行过英语口语小练习、数学公式背诵、语文生字听写等等课堂活动,放学也总是一起回家。
然而班上来了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长得很帅气的转校生之后,表弟的同桌就不再和他"天下第一最好"了,那几天正巧是同桌的生日,表弟给同桌准备了生日礼物,说"给我最好的朋友",然而转校生送的礼物也写着"给我最好的朋友",这下可惹恼了表弟,引得他"吃醋",结果同桌也没有"二选一",依旧和转校生玩得很开心。
表弟告诉我,他觉得自己"很孤独"。
孩子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其实和我们成年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好闺蜜"、"铁哥们"转头去和别人"天下第一最好",我们作为成年人恐怕也不见得能够处理得多么优秀,要么去质问对方、吵一架,要么心怀芥蒂、赌气远离,这其中的难过、失落也不好受。
我们又何必去对一个孩子那么苛刻呢?
送负面情绪远离孩子
孩子常常会因为"人际关系"而感到难过、孤独,这并不是孩子"不务正业",恰恰相反,这是孩子心智正常成长的证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可捉摸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别人的思维,也无法保证每一段友情都能够如期愿的那样一直持续下去,失去一段友情、或友情变淡,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不可抑制的。
对于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积极、正面地去应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
我在初中的时候也还遭遇过类似的情况,我的"死党"在初二因为家庭原因要转学去别的城市,我们不得不告别,在二十年前手机的使用还未彻底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的交流方式只能靠写信。之后,随着信件越来越少,直到再也没有回信,我明白我们的友谊彻底结束了。
那时候我也难过了很久,直到某天我梦到在学校我们常常一起玩的小操场遇到她,我上前和她打招呼,发现她也长大了,变高了,变漂亮了,可是她身边围着很多我不认识的人,她向我介绍说那是她的朋友,他们有说有笑我却插不上话。梦醒后我彻底释怀了。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我们会认识很多人,会和其中的几个人成为很好的朋友,然后有的人我们会因为条件允许,可以和他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是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和他们分别。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相遇,和一次次的道别,与朋友告别,就像初识时第一次打招呼一样,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们作为孩子的爸妈,孩子唯一的依靠,在孩子需要勇气的时候,又怎么能给予他们嘲笑和训斥呢?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他依旧是被爱着的,不要轻视孩子的世界。
"成熟"且"单纯"
除此之外,孩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势力"的一面,比如因为他们的家长要求"多和学习好的孩子玩,不要和学习差的孩子玩",从而对班上的优等生"趋炎附势",抛弃了自己原本的朋友,而自家的孩子可能是被"拍马屁"的一方,也有可能是被抛弃的一方。
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因一时之气口出恶言,你的评论会深深的影响孩子对同学的看法,给孩子的内心埋下"别人很坏"的印象。
孩子怕再次被伤害,觉得别人"都很坏"自然也就不愿去交朋友,长此以往,自信心就会大大降低,不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好的程度,就会产生自卑的心情,做事说话自然变得唯唯诺诺。
和孩子正面去谈论别人"趋炎附势"的行为,不要随意下结论,可以先问问孩子"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你认为该怎么和他们相处",注意去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成熟"是指能够做到了解他人的品行,对这种现象明白前因后果,理解其深层次的"利益相关";"单纯"是指能够做到见怪不怪、宠辱不惊,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镇定、理性、客观看待一切事物的态度,更有助于孩子养成大局观。
我相信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父母去衡量别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时候就会衡量他是否听话,如果他听话他就是好孩子,如果她不听话,她就不是好孩子,因此有网友就问父母似乎都把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对此有什么看法?我觉得这种标准是不对的,衡量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不应该仅仅以听话为标准,还应该用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去衡量他,比如他有没有善心,比如他,有没有责任感,比如他,能不能尊重他人。要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一个孩子是否是好孩子。
为什么社会上这么多人会认为好孩子就是听父母话的呢?是因为大家都特别讨厌一个孩子,就是非常调皮不听人话的孩子,这就导致了很多父母觉得只要一个孩子听话,他就是好孩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想要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是10分多元化的。
首先你要看他有没有爱心,如果孩子非常没有爱心,不愿意乐于助人,那她肯定穿不上好孩子,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他,让他善于助人。如果一个孩子,他特别没有责任感,那也不是一个好孩子,这样的话很可能他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事情都特别容易放弃,负担不起一件事情的后果,这种孩子是非常软弱的。如果有的孩子,他不懂得尊重人,那他是好孩子吗?那也算不上是好孩子,尊重别人是基本的道德礼貌,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个道德品质的话。
那么我觉得他很可能需要别人去教导他。怎么评价一个孩子是好孩子,不应该仅仅只用它听不听话,来评价,应该用多元化的标准去衡量它,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孩子全面发展。不要总是觉得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