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些悲剧总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他们的心理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笔者觉得青少年心理不够成熟,想法比较单纯,容易走极端,这也是为何悲剧总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大原因。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从“话疗”和“药疗”两方面入手。
对于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悲剧,真的让人很痛心,别说是孩子的亲人了,就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每当听说这种悲剧发生的时候,内心都会深感痛楚的。
那么为什么条件好了,反而孩子的内心更脆弱了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1、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孩子缺乏了“抗压”的锻炼,如今有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所处的环境更优越了,他们根本不用为任何事担忧,可以说这是如今孩子的一大幸事,但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孩子缺乏磨练,心理上也没有遭遇过什么磨难,基本都是在一帆风顺中成长的,这让他们失去了“抗压能力”的锻炼,将来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者是心理崩溃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2、过于养尊处优的生活,形成了他们刚愎自用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是发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儿”,都是说一不二的,无论自己对还是错,只要一哭一闹,那么长辈就投降了,一切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办,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即便是自己不对,那么他们也无需去低头、更不用去认错。可是生活不是儿戏,小时候还可以,一旦到了青春期,本身的叛逆加上孤僻的性格,也就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了。
3、一部分娇生惯养的青少年,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在这部分孩子心中,世界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舒服就可以了,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他们是不会考虑父母及家人的感受到。顺境时还可以,一旦遇到了挫折,一旦他们觉得人生蒙上了阴影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些错误的决定,而此时,他们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不会考虑家人的痛苦,从而做出了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傻事来。
那么该如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呢?笔者觉得,应该语言开导辅以药物治疗、双管齐下首先,对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多沟通、多交流,尽量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少说多听,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苦闷与痛楚,让他们彻底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压力,无论是撕心裂肺的痛哭,还是歇斯底里的喊叫,只要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合理的范围之内,那就尽情地让孩子去做吧。
其次要积极需求医生的帮助,对孩子辅以药物上的治疗,对于这一点,还是多听取医生的建议,严格遵照医嘱去做,这样对孩子恢复健康还是有好处的。
最后再来说一下,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与家长是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这是很多家长希望做而又很难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忽略了一点——耐心,与孩子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耐心听他们发表自己见解,耐心地去沟通引导,耐心地将他们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虽然看着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如此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除了耐心以外,还需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思考以及勤于动脑,对,您没有看错,与青少年交往,你必须要勤于动脑,如何走入孩子的内心?如何说孩子才能听?如何做对他们的帮助才最大?诸多的问题都是需要讲究方法、需要智慧的。
总之,培养孩子不是一件小事,家长需要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内心感受,并真诚地做好他们的良师益友,积极帮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想法及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才能有效地避免悲剧的发生。
学生跳楼背后的真相
6月6日,中北大学发生学生坠楼身亡事件。
而就在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
这样的事情在近年来也是屡屡发生。
我们在为这些弱冠青年、豆蔻年华扼腕叹息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思考,在这些残忍现象的背后到底真相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悲剧的发生,怎么样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不要夭折,不要给家人、旁人、社会带来忧伤和困扰。
据统计,过去四五十年间,全球男女自杀率增高了6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全球自杀人数接近100万,也就是说每3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而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者的20倍。
从上世纪1950年到本世纪2020年的70年间,自杀人群的年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世界自杀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在15—24岁年龄组中,自杀已位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年轻人已成为自杀危险性最高的人群组。
大学生是自杀预防的高危人群之一。
针对学生自杀,剖析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不良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自杀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如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缺乏帮助、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
二是负性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冲突、师长责罚、经济困难等。
而低年级学生自杀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则多与社会适应有关。
在自杀未遂者中,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与抑郁、绝望、低自尊等负性情绪明显相关。
第三是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杀被看成一种犯罪行为。
后来虽然这种禁令被取消,但自杀行为仍受公众谴责,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不道德的表现。
而现代,更多的人对自杀持中性态度,认为自杀是个人的选择。
对生存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的人们,一旦受到不良生活的刺激,容易把自杀视为解脱痛苦的“实用”方法。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自杀的否定态度将会增强。
自杀将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了人类全部道德所寄托的人生崇拜。
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不了解自己,谁也无法帮助自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活着太痛苦了。
而对生命意义、适应能力、抗压、抗挫折的教育的缺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
所以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生,学校一定要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生命教育。
作为家庭,不光是重视孩子的学校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培养。
让我们铭记:“自杀,一个都太多”,自杀预防人人有责!
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人数成比例增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独生子女的数量加剧,而独生子女普遍(不是全部)特点:娇惯、溺爱、自私、自理能力差、缺少担当、吃苦能力弱、受挫力差、沟通不畅,人际交往力不强等等。
2.社会发展变快,科技的繁杂,学生课业压力繁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完全,看问题能力不全面,青少年学生会产生“存在的挫折感”,最终使一个人感觉到“存在的虚无”,而导致厌世的态度,产生心灵空虚、自我茫然,认为没有一件事是有价值的。这种厌倦和虚无的状态是心灵上的失常,是导致一个人自杀的根本原因。
3.青少年学生容易陷入孤独的情绪当中,不懂得合理的宣泄情绪。现代社会压力,父母也会疏忽孩子的身心发展,缺少与他们的有效沟通,无法做到真正的“关心”孩子。致使情绪不断堆积,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处理,就会一直潜藏在体内,不断地累积,当有一天情绪累积到无法再累加时就会一并爆发。那个时候很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其中关于《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如果不及时干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显得尤为必要,如果青少年身上出现这样的信号,可能是在发出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