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的心理防御机制角度:合理化(又称“文饰”),为了保持心理平衡给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在下意识里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又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等。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认知失调解决方法。即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寻找可以修正自己态度的因素以达到平衡。就比如被骗去做了一份没有得到报酬的工作、结果不断地寻找这份工作本身给自己的成长价值等等理由,以尽可能抵偿白干活带来的不满态度。又如被迫要接受父母安排给自己不喜欢的相亲对象,就尽可能寻找“父母为自己好”、“对方也有好的一面”等等理由以平衡原本的不喜欢态度。
以上两个专业理论都有“自我安慰”的意思在其中,只是一个是从个体潜意识的角度,一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的。
不同的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范围不同,详情如下: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习心理学:探索人是如何发展成为如今的状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发生过程和原因。
人格心理学:关注包括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感觉与知觉心理学: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周围世界,如正在研究人类是如何识别面孔的。
比较心理学:研究和比较不同种系的动物行为。
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与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活动。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问题,试图了解推理、问题解决、记忆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应用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加以否定,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如拒绝亲人的亡故,仍坚持所其未死)。这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使人不能意识到存在。这种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并没有消失,一直在无意识中积极活跃,并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1、自恋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
2、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此类机制出现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现也是属于正常的。包括内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经性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儿童的“自我”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儿童能逐渐分辨什么是自己的冲动、欲望,什么是实现的要求与规范之后,在处理内心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
4、成熟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发展成熟之后才能表现的防御机制。其防御的方法不但比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处理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欲望与本能,也能为一般社会文化所接受。这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补偿、幽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