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好处很多,也很神奇。中医是产生发展并传承于中国本土的医学。医学是用来防病的,也是用来治病的。简单地说,第一是整体观念,第二是辨证论。具体地说,整体观念是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疾病如果用整体的方式治疗,可以避免很多错误。例如,患者心脏不好,可以避免心律不齐。单纯治疗心律失常会忽略血压、肾脏等器官的疾病,因此通过中医药作为有机整体来看,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疗。
一、中药能滋养人体吗?
中药补血治疗效果好。饮食疗法中,摄取大量吃补血的食物,如阿胶、动物肝脏、黑芝麻、枣,对补充气血更有好处。同时多喝补血汤可以促进身体的吸收。通常气血不足是由于长期的身体损失造成的。像一些温和的中药,能抑制细菌的发展,更有真菌传染引起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改良效果,还能防止汗脚的出现,更好地预防人体皮肤老化的疾病。
二、中药包泡在桶里能至于气血吗
有人认为,因为足浴包里含有中药材,所以最好泡脚,因此洗澡会更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足浴袋里的药材药性不同。人的脚皮肤粗糙,药效正好,但是身体上有些地方的皮肤比较脆弱,药材会对这种地方造成一些刺激性的伤害,所以中药包最好不要用来洗澡。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后天的根本,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素产生气体、血液、津液,所以治疗气血不足的,首先要激活脾脏,配合补血养血的药物。
综上所述,中药可以有效缓解一些不良症状。可以减少疾病,提高治愈率数值,降低死亡率。还可以促进恢复期人体的机体恢复。中医药以其特色优势,为国家重要基础做出了贡献。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