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入殓之前都是要给尸体穿寿衣的,寿终正寝,人活着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一生也许都没有机会打扮自己,人去了,又如寝,穿上寿衣,可以永远的端端庄庄。
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不计其数,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扩展资料:
传统寿衣:
中国传统寿衣设计与明朝日常服饰相同。历史相传这是因为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特别要求满清南下后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在去世时穿明服。另有说法说这是当时的汉人对满清剃发易服表示不满的一种途径(清朝当时只规定了生者需易服,而未提及死者)。
现代寿衣:
满族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厉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乡间百姓,因不知法令,偶尔穿著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被剥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为幸。清政府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满族服饰,尽管汉族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对这种大规模的改冠易服难以接受,但毕竟是大势所趋,况又有严厉的法律制约,所以也就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满族的装束。
寿衣的穿着非常有讲究,至于到底穿什么样的款式,要视情况而定,与死者的年龄、身份、性别和各地的丧葬习俗都有关系。
寿衣,就是死者入殓时穿的衣服。古时老人会在生前为自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以此寓意健康长寿,所以才会被称为“寿衣”。
在陕西、甘肃某些地方,老人一般过了60岁,家人就会为其“盖房”(制棺材)及准备寿衣,通常时间会选择在农历闰年去做。
原因是农历闰年要多一个月,这样做有为老人增寿的意思,是一件喜事。
寿衣的款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传统寿衣、现代装和特定寿衣。
传统寿衣有两种,一种是明代日常服饰,另一种是满清服饰。传统寿衣上绣有五蝠捧寿图案,一般以蓝、褐色为主。
年轻女性的寿衣颜色较亮,通常有红、粉和白色。与寿衣相配的有被褥,“铺金盖银”形容的就是黄褥子和白被子,被面绣有“八仙图”。
传统寿衣在城市用的少一些,不少农村地区多穿这种寿衣。
现代装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寿衣”,不少家庭会为死者穿上他生前喜欢或穿过的衣服来代替寿衣。特定款是某地区特殊习俗上的寿衣。
年轻人和小孩通常不穿寿衣,仪式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穿生前喜欢穿的衣服。古人对这个很讲究,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多以简为主。
不满50岁的中年人,是要穿寿衣的,但数量上会有限制,一般只能穿三件。
现代人选择寿衣都随潮流,崇尚西式生活的家庭通常选择现代装,如西装等,传统家庭则会选择简化版传统寿衣,如唐装、中山装。
有些从事特殊职业的死者,会穿自己的职业服装,通常会将扣子摘掉改成粘扣。为满足五领三腰的习俗,通常还有买些其它衣服。
农村的高龄逝者,几乎都采用选择的寿衣,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来穿衣。城市中早逝的年轻人都是西装、皮鞋、礼帽或鸭舌帽。
通常火化的死者寿衣穿着都比较简单,穿太多简易棺材放不下,不方便火化。
寿衣在不少地方也被称为“老衣”,有一套古时就形成的穿着规范。
通常在人去世后,首先要对遗体进行清洗,然后给换上崭新的寿衣。有些地方在穿寿衣之前,会找一个家族中的老者试穿一下。
死者穿的寿衣数量都是单数,上身通常比下身多两件,比如上身穿七件,下身就得穿五件,女性可用裙子来代替裤子。
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穿的寿衣越多。几乎所有的寿衣都是以棉、绢材料为主,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穿多与选棉料都是有原因的。
古时人死后都要停放几天,遗体难免会出现腐烂,会液体渗出,棉质寿衣可起到吸水作用,穿的越多自然吸水能力就更强。
50岁以上的人不用停放很久,穿的寿衣自然就少了。男性死者的寿衣,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给穿,女性死者,则由女儿和儿媳来给穿。
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寿衣要穿双数,大多为18件套。还有的地方必须要“五领三腰”,也就是五件上衣加三件裙裤。
寿衣一般包括衣、裤、鞋、帽、被等,选择要求是注意款式搭配,色彩和图案要协调呼应。中西式不能混搭,整体风格要协调统一。
不过,现在的寿衣大多都穿五件套,即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这样更方便火化。土葬时,寿衣的选择和穿戴还是很讲究的。
总之,人死后穿什么样的寿衣,一要根据死者生前愿望,二是看家属是哪种生活方式了。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但一定要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