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长被假纪委绑架,被迫写下交代材料,该案件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一、医院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问题。
广西的一个公立医院的院长,然后有一天被一个假冒的纪委绑架了,一开始犯罪嫌疑人,勒索这个医院的院长,让他拿出50万元来,然后经过他们的商讨后,决定,让这个医生拿出10万元,这个医院的院长是真的吓到了,然后就将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在医院做过的一些事情,一五一十的交代了出来。
这个医院的院长,承认是自己,利用自己是院长的身份,然后对很多的医疗设备的厂家,收受贿赂,并且还对医疗设备和药材,进行吃回扣的方式,这种医疗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问题,实在是让人震惊。
二、“上梁不正下梁歪”,犯案的医生,涉及到医院的很多医生。
一个医院的院长都是这样的贪污受贿,所以该医院的很多医生,也涉及到贪污受贿的事件中了,对于院长是拿比较大的回扣,然后按照等级来进行划分,科长这样的角色,一般是拿比较小的一份钱财,但是这些钱财,本来也是不应该获取的,这些都是不义之财,不应该是他们作为医生获取的,但是他们做了这样的事情,真的是让人民群众,感觉到伤心。
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任何一个医院或者是企业都是这样,想要员工是什么样的,最高的上司,或者是管理者,就应该以身作则,不能知法犯法。
三、医疗行业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谋取自己的利益。
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个医院里面的很多医生,都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行为,擅自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让自己的朋友或者是给自己的好兄弟开后门,让他们参与医疗药品的竞标,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他们这样做的就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希望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调查,然后将他们绳之以法。
最近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请给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的。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医药反腐持续,看病和药价会下降吗?
关于这个医药反腐持续看病和药价,会不会下降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完美的准确答案的,因为这个东西总是有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那个情况去分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几个重要的角度。
角度一:医药技术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药领域的技术和创新不断涌现。新的药物问世,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并且在部分情况下,能够降低治疗成本。这种创新将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可能对药价产生一定的下降压力。
角度二:医药监管与政策。监管和政策措施对医药业发展和药价的影响不可忽视。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药品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药品定价机制等手段来控制药价的波动。此外,对医药领域的反腐斗争也能够加强行业的监管,减少不正当行为,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合理的药价。
角度三:制药产业竞争。市场竞争是推动药价下降的重要因素。当多家企业参与生产同类药物时,价格往往会因为竞争而下降。这种竞争可以促使制药公司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并将这些成本节省的好处传达给消费者,从而降低药价。
从这些角度来看,医药和反腐对持续看病和药价有潜在的积极影响。医药技术的创新、政策的监管和制药产业的竞争都为药价的下降奠定了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取得实质性的改变。
希望这些信息能给您提供一定的启示,谢谢!
中石油因倒卖进口原油近1.8亿吨被调查,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被中石油倒卖进口原油的新闻刷屏了全网,涉及数量达到1.8亿吨,折合人民币约有7000多亿,如此巨大的金额震撼大家的同时,也让人想要了解这里边的前因后果,具体是怎么个事老白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下背景,中国石油的资源禀赋,可谓是惨不忍睹,几个知名的大油田,不是埋在深不见底的大戈壁,比如新疆油田,就是油品质量不行,比如东北的一些油田。这些油田其实很多在外国石油公司看来,都是些不具备开采价值的类型,因此我们很多油田的炼油成本居高不下,常年高于国际原油。
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国外进口低价原油,炼制好再卖出去,也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原油这种进出口涉及能源安全、巨额利润以及国际关系的业务,看看国际上各国的行为,大概也能看明白,是一众半垄断行业。
在2015年之前,只有中石油、中石化拥有原油进口权,地方都不行,但是很多地方的炼化企业也眼馋这巨额的黑色液体黄金,想分一杯羹,这样一来二去两边的人就勾搭上了,中石油多进口一些国外原油,以调和石油的名目,卖给各地提炼,这样就规避了只有国企有进口原油的限制。两边都赚钱。
这里边就有朋友问了,中石油为啥不直接自己提炼而是这样费二遍事,卖给地方企业呢?这就是涉及到一个常识,原油的提炼复杂,中石油以及中石化的炼油能力有限,即便是每天996的干也只能干到那么多,既然如此,利用进口权,多进口一些原油,多提炼一些多卖一些,一起多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就有了我们上面看到的新闻,中石油倒卖石油1.8亿吨,也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数量,当然他们没有卖给国外,而是卖给了我们国内的各地方,说到底不能算贪污腐败行为(当然其中也可能存在),中石油希望通过计划外的倒卖行为提升企业收入,增加利润。
但是这个行为破坏了国家调控能源、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消弱了国家价格政策的有效性,虽然15年,1.8亿吨数量不大,但是影响很坏,应该处理,以老白看,国家应该会彻查这件事,大家稍安勿躁,等待结果吧。
中石油因倒卖进口原油近1.8亿吨被调查,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据新华网消息,审计署审计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燃料油公司(以下简称燃料油公司)存在倒卖进口原油问题。
经核查调查,2006年6月,燃料油公司将40万吨进口原油以“调和燃料油”名义销售给山东滨化集团,中石油由此出现倒卖进口原油行为。多年来,中石油累计倒卖进口原油1.795亿吨,共销售给115家地炼企业。
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有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失职失责问题认真调查,中石油党组负有主体责任,燃料油公司负有直接责任,中石油有关职能部门负有监管责任。
中石油集团有关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燃料油公司有关负责同志未正确履职尽责,负有相应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有关部门对中石油倒卖进口原油问题依规依纪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对中石油倒卖进口原油违法违规获利予以追缴。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2022年1月20日早间,中国石油发布澄清公告,公司注意到1月19日部分媒体关于中石油燃料油公司的报道。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全资子公司。国家审计署在例行审计中发现该公司在原油交易中存在违规行为。
企查查APP显示,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注册资本5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赵勇,由中国石油全资控股。该公司对外投资企业共20家,分布地域涉北京、广东等10个省市,间接持股企业超50家。
中国石油表示,公司始终积极配合调查,认真核查公司内控体系,完善公司原油贸易相关制度,完成有关问题整改。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未受影响。
据中国石油2020年财报显示,202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9338.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人民币190.0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8.4%。
其中,2020年,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7747.75亿元,同比下降22.5%,主要由于成品油销量减少、价格下降以及化工产品销量增加、价格下降等综合影响。
此外,2020年中国石油为优化生产经营管理,将中石油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和润滑油分公司从销售板块调整至炼油与化工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