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过之则不及,与适度运动带来的健康福利相比,运动成瘾会产生许多消极后果。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这些人往往会运动过度。研究者发现,运动成瘾者往往曾遭受过心理伤害,他们为了改变消极情绪,会依赖运动让注意力转移,训练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活动。久而久之,兴奋的阈值就会逐渐提高,身体也能忍耐更高强度的训练,为了达到原来的刺激程度,这些人只能增加运动量,导致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使韧带、肌腱、关节、心脏和骨骼处于紧绷状态,结果使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增加。不仅仅是身体机能受损,运动成瘾也有负面的社会影响。瘾君子们会逃避社交,因为比起家人、朋友和工作,运动更吸引他们。在缺乏社会交往活动后,这些人会越来越内向和抑郁。研究者还发现那些运动量过度的人,睡眠周期和饮食规律也会紊乱,有些人甚至会患上厌食症。所以,运动固然是一项有益运动,但如果过度依赖,反而会对身心产生巨大伤害。
首先,要明确自己是成瘾还是习惯。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如果有一天没有去运动,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坦然入睡,还是觉得无论如何今天得补上?如果是后者,那您就是中招了。\x0d\x0a其次,如果发现自己运动成瘾,不要着急“治病”而戒掉运动,而是要改变运动项目,接受科学健身的指导。因为运动成瘾者多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运动。而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同一”,都具有“治疗”的作用,比如平时喜欢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的,可以改为举哑铃、运动器械等阻抗运动,反之亦然,采取“花样运动法”,可以减少身体对某一项运动的依赖性。\x0d\x0a第三,及时察觉负面情绪,采取多种方式来排解。当感觉到工作压力、孤独、厌倦等情绪的时候,不要把运动当作唯一的排解方式,还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找家人朋友去倾诉、通过写日记、发表博文等方式抒发情感,也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x0d\x0a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都知道,当珍妮又一次悄然离开以后,阿甘开始了长达3年的跑步生活,虽然结果是跑步让他走出失望、迷茫以及不解,但是当初促使他跑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遇到了生命中不可解的难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在生活中失去了最珍贵的女友,而凭一己之力,如何化解?那就跑吧!跑到地老天荒!\x0d\x0a在现实生活中,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的人,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很容易形成运动成瘾。也有研究发现:抑郁现象越高的人,锻炼成瘾现象越严重。\x0d\x0a\x0d\x0a运动成瘾≠运动习惯,运动习惯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动,其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其内容也包括了有规律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是可以随着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当身体出现不适合运动的情况时,可以暂时不运动,而不会产生心理的不适。\x0d\x0a运动成瘾是被运动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运动而运动,就是必须要有规律的运动(一般都是每天定时运动),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变化,运动不会变,不然就会产生挫败感、焦虑或者心情沮丧等情绪。\x0d\x0a运动习惯是喜欢运动;运动成瘾是依赖运动。
“运动是良药(Exercise is Medicine)”是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在2007年提出的理念,用于指导医生通过运动方式为患者提供帮助。然而,运动真的是百利无一害的“万能药”吗?
研究发现这一结论并不准确,本文主要从运动成瘾和运动猝死两种现象展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运动会让人上瘾吗?
经常看到登山者在恶劣天气坚持进山被困,或是专业舞者将舞蹈视为生命以至于放弃结婚生子的新闻。我们常常在运动者身上看到一种无理由的偏执。
这种偏执来自哪里?是因为运动会成瘾吗?运动不是已经让我们看起来、感觉上、在朋友圈里、在别人的印象中变得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甚至确实是在实际上减了脂、增了肌、塑了形了吗?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运动是会成瘾的。而且运动成瘾潜在的危险,我们可能很难置之不理。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在谈运动的时候,我们时常是在谈“激情”——激情让一个人开始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当激情消失,兴趣和参与的意向也随之消失。
研究者发现,激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和谐型激情和偏执型激情。拥有和谐型激情的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运动是有意义的,因此激发了他们参与运动的意愿和坚持的毅力,而对于拥有偏执型激情的人而言,他们加入一项运动的理由并不“走心”,而是出于自尊(运动使我获得尊重)或社会期待(人们会因为我运动了而改变对我的评价)的需要罢了。
研究发现,在冬天严寒环境下继续运动的骑行者,偏执型激情得分显著高于非寒冬骑行者,而且,偏执型激情的个体也可能带伤进行训练,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那些带伤运动晒朋友圈集点赞的、下雨登山摔断腿发微博求安慰的,是时候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过于偏执了?
为什么运动会猝死?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老一少参加者先后在途中倒地猝死。随后南京某大学一名刚入学的新生在上体育课时突然倒地身亡。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运动猝死这一发人深省的话题。
与运动有关的猝死一般指心源性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运动猝死最常发生的情况不是高水平运动竞赛,而是非高水平体育竞赛的参与者群体。
针对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显示,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虽然心肌炎是主要诱因,但依旧让人震惊)和50岁年龄段(冠状动脉疾病是主要诱因)为主。
德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德国运动猝死的总体发病率为每年每百万人1.2至1.5例,其中97%为男性,大多数猝死出现在非高水平体育比赛赛场。我国的调查发现运动性猝死排在前6名的运动项目依次为: 田径(包括中长跑、短跑和跳高)、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游泳。
(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庆幸的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运动猝死的发生。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三级:
一级预防针对的是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 调查显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群体。
二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 因为猝死者绝大多数有冠心病史。
三级预防则是指的是通过医务监督和急救体制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性猝死。
对于普通人而言,做好一级预防,能够极大地减少运动猝死发生的可能性。对体育爱好者来讲, 就是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
更重要的是,需要注意运动的形式和方法,推荐中小强度运动, 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以减少对抗, 以及根据环境进行运动等。也就是说,虽然没命地跑上个十公里能够让你在朋友圈获得更多的点赞,但运动量这事儿,还得适可而止。
(图片来自网络)
说了这么多,将运动称之为“良药”,不仅说明了运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效益,而且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良药虽好,但是药三分毒呀。
(作者:运动心理学科普作者,冯甜)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知识就是力量”(ID:knowledge-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