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基本是无器质性病变。主要特点是较长时间(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以来间歇性腹部不适或轻微腹痛,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部分患者日见消瘦,体重减轻,虽经对症服药,疗效不稳定,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屡治屡犯。令人困惑的是,经医院多次全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恢复不留后遗症,也不会发生癌变,只是病程迁延,缠绵不断,让人心烦,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本病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饮食不当、食物生冷不洁、肠炎等可能只是其诱因。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专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与身心障碍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精神心理因素具有主导作用。临床表明,经常工作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缺少规律、精神紧张的知识分子和中年女性等患病率较高。由于精神心理障碍,引起肠动力和感觉异常,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和腹部不适;肠道运动或过慢或过快等,是主要发病机制。一旦饮食不当或肠道感染,就可以促发肠易激的各种症状。根据这一理论,有的患者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镇静剂,往往可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患者的饮食调整也很必要。一般说,除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外,还要尽量做到饮食有规律.既不暴饮暴食,又不必过于节食,更不能处于饥饿状态。另外,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都需适当补充食物纤维素,以加速食物的运转,平日多吃谷类、玉米、蔬菜、瓜果。不过,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要适当限制,酒类、咖啡、碳酸饮料也要尽量少用,因为产气食物进入肠道后,易被肠道细菌分解而产生大量气体,进而引起肠胀气,使肠道扩张,导致肠蠕动缓慢或异常,出现便秘或不适。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也就是说,肠管并无器质性病变,但肠消化功能存在障碍。其主要表现为长期间歇性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有的以便秘为主;有的以轻度腹泻为主;有的则便秘与腹泻交替。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发病率约10%,大多发生于从事脑力劳动人群;一些很少参加体力活动、情绪易波动、精神常抑郁、心理不平衡的人群,发病率也较高。肠易激综合征不会癌变,也不留后遗症,但令人心烦的是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未能根治,影响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估计和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消化道慢性炎症等局部因素;另一是心身障碍,精神心理状态不稳定。因此,在防治上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具体说,一是起居饮食规律、生活有序,工作有张有弛,尽量避免超负荷劳作、减少外来压力;二是力求做到心情舒畅,纠正某些不良性格,即使遇到烦恼、委屈、挫折也要尽量面对,不让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平日尽可能创造条件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三是进行饮食调整,食物强调有营养易消化,刺激性较强的食品宜少吃。每日要保证足量绿色蔬菜,并适当增加膳食纤维,主食粗细搭配。
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只能针对胃肠道消化症状对症用药(此类药物很多)。近年来不少医生发现如同时服用适量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常可收到良好效果。还有专家主张,除服药外,最好针对患者精神状况,由心理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个体化心理治疗、催眠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