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可能是受不了天气太热,戴着口罩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就把口罩放在了口袋或者挂在那下巴上面。
一、感觉疫情已经过去了。现在走在大街上,确实有很多人已经把口罩默默的放了起来。因为夏天的天气确实很闷热,很多地方出现了高温的现象,如果戴口罩就会让我们脸部闷出很多痘痘,也会让我们喘气觉得很难受,所以有一部分人已经不戴口罩了。这些人不戴口罩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自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了,身边的危险解除,所以自己可以不戴口罩潇洒地走在马路上。很多城市已经很久没有过确诊病例了,那些城市表面看起来是很安全的,所以大家在心里默默放下了防备的心理很轻松地走在大街上,也就忘了戴口罩。
二、只考虑自己,没有考虑到别人。这些人不戴口罩其实看起来也比较自私,因为他们只考虑了自己戴口罩难受,没有考虑周边的人有没有担心自己是危险的。虽然疫情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害怕自己被传染,这些人每天都在忍受着高温戴口罩。这些戴口罩的人不仅是为了自己,他们也是在为身边的人负责任。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防控疫情,在为疫情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所以那些不戴口罩的人做法确实有些自私,你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但一定要尊重周围的其他人。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不戴口罩的人,影响了疫情的防控。
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按时佩戴口罩。虽然夏天戴口罩确实很不舒服,但是为了我们和别人的身体健康,我们也要继续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自己被病毒感染。
现在疫情当前,明明要好好严格控制人不要到处大规模聚集,出门也得戴口罩消毒等才能够防止自己被病毒所感染,但就是有些国家想法很奇特,他们会认为戴口罩不好,一旦戴了口罩那就等于宣布自己被感染了一样,不戴口罩才能够证明自己是安全的。这种想法真实有够奇特的,明明戴口罩是为了保护别人保护自己,在国外反而却变成了伤害别人一样。我记得有个国家的议员就有说过:戴口罩是为了保护你们,当时他脱下口罩咳嗽了几声还有人被吓到了,但还是觉得戴口罩的他就像个行走的病毒一般嫌弃。
感染疫情的国家这点真的比不上我们国家,我们国家虽然没有做的十分对,但是比起这些国家已经好很多了,封城、隔离、医护人员、物资提供、延迟复工开学等等都做得很到位。为的怕病毒传播迅速,尽量找出疑似病人保护更多人。那些在批评我们国家做法的时候,再看看外国人的做法,是不是会觉得啪啪啪打脸呢?
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外国的口罩物资不充足,他们很缺乏医护用品、口罩、防护服等,所以为了不让群众恐慌,就说没必要戴口罩。这点仿佛也情有可原,毕竟外国的口罩工厂并不多,再加上事情突发,只能够先稳住大众了。这个我要表扬下我们国家的做法了,口罩是很紧缺,有些口罩工厂都是当即提前复工,为的就是能够保证口罩的充足。还有防护服等医护用品,也都是全国各地捐赠到疫情重灾区的。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口罩都缺货,一个一个口罩也被他们买到了四五十一个。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够好好应对此次疫情,一起共渡难关。
美国新冠疫情愈发严重,每天都在制高点上创造新的记录。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美国时间2020年12月7日,已经累计有一千五百万美国人民感染了新冠病毒,造成共计28.4万人死亡。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加州,也就是《心理学简报》主笔团的所在地,更是以每天2万+的阳性确诊加速度将ICU空床率迅速逼到了15%以下,导致加州各县陆续进入了“居家令”(stay home order)的红线。
但就是在新冠疫情如此严峻的美国,依旧有大量的美国人不愿意戴上口罩。而且,截止到美国时间2020年12月7日,依旧还有12个州没有宣布执行“口罩令”(mask mandate),其中包括疫情严重的佛罗里达州(FL)、佐治亚州(GA)等(如下图所示,蓝色区域代表已经宣布执行口罩令的州,灰色区域代表还未执行口罩令的地区)。
美国各州“口罩令”执行情况图。蓝色:已经执行;灰色:还未执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让美国人戴上口罩就那么难?他们到底是在想什么?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我们特此邀请到了《心理学简报》政治心理学专栏特邀作者科学狂人为读者们从心理学角度解惑美国人民不愿戴口罩的心理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归纳出美国人不愿戴口罩的7种心理因素美国心理学家Moe Gelbart博士,同时也担任了Thelma McMillen Recovery Center的执行董事,他在研究中分析了美国人不愿戴口罩的7种心理因素[1]。为此,我们将读者们一一展开分析。
1. 逃避现实主义(Escapism)逃避现实主义(Escapism)是指从日常生活的不愉快或无聊的状况转移精神注意力,通常是通过自我想象、幻想或娱乐的方式来摆脱持续的沮丧或普遍悲伤的情绪。
对于期待拐点到来的美国人民而言,美国新冠疫情的控制成果无疑是令人沮丧和失望的。相对其他国家对疫情的控制,美国新冠疫情一直处于阶段性攀升的态势(如下图所示,绿色曲线代表美国疫情的变化趋势)。对于旷日持久的严峻疫情,很多美国人已经对新冠病毒的影响出现了疲劳、持续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
数据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结果。绿色曲线代表美国从2020年3月到12月的新冠确诊量趋势变化。
因此,一部分人在长久的压力下开始出现一种“心理逃逸”的现象——逃避现实主义。他们强烈希望疫情能有好转,由于逃避现实主义的心理作祟,他们将这些希冀转化成了一种信念或者是幻想,想象疫情能够或者已经被快速控制,甚至认为新冠病毒不具危险性,以此来摆脱现实的压力。
在逃避心理的作用下,这部分人是讳疾忌医的。他们会将戴口罩的行为视为打破他们幻想或信念的标志,因为一旦戴上口罩就意味着他们对新冠疫情的美好幻想就此破灭,不得不再次回到让他们倍感压力的现实。
因此,不戴口罩能够维持他们幻想世界中的逻辑自洽,帮助他们捍卫信念、维持想象、继续逃避现实。
2. 个人寓言现象(Personal fable)个人寓言多出现于青少年身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通过编造、虚构故事来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形象,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结果或自我中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深信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还相信自己被特别保护,不会死亡,不会遇到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不测事件。
由于个人寓言的心理现象,很多年轻人认为被感染新冠病毒是别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而且即使他们感染了病毒,也不会有任何严重的后果。因此,众多青少年认为没有必要戴口罩,依旧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地参加聚会。
3. 行为漂移现象(Behavioral drift)行为漂移(Behavioral drift)是指在行为改变初期,人们更倾向于回到以前行为模式的趋势。
口罩属于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而非治疗手段,对于部分人而言,预防比治疗更难使他们坚持改变。由于戴口罩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交方式,而对于疫情而言,戴口罩并非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紧急治疗手段,因此让人忽视了其重要性。所以,与口罩带来的改变相比,很多人由于行为漂移现象还是宁愿保持自己不戴口罩的旧习惯,并不能持续坚持戴口罩。
4. 反向心理(Reverse psychology)反向心理(Reverse psychology)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个体或群体在一定情境下,具有一种违抗他人或社会的建议、要求或命令的倾向,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态度或行为。
一部分美国人具有较强的反向心理倾向,尤其是反权威意识较强。戴口罩成为州政府行政命令之后,激起了这部分人对口罩的抗议,认为政府的强制行为侵犯了他们的个人基本权力。
通过口罩令,加上美国2020年大选,党派之间的斗争直接反应在了具有反向心理的民众身上,这部分人发现了权力和权威的联系,由此将口罩令转移到了政治层面进行讨论,将一个本来是由科学、医学来解读的话题变成了政治站队的标志。
所以在美国大选中,通常可以看到支持民主党的选民自觉遵守口罩令,集会时戴着口罩多待在汽车里以保持社交距离,而支持特朗普的共和党选民大多拒绝戴上口罩,甚至抗议口罩令。
5. “遮脸”的文化意义(Meaning of Covering One’s Face)由于戴口罩或者面具能降低他人对自己的识别度,并阻断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的非语言暗示,因此口罩被视为一种遮掩和隐瞒的手段。
尤其在西方的文化中,遮脸的行为通常与负面事件产生关联,比如抢银行的罪犯。这些负面关联会让戴口罩的人产生被隐喻后的羞耻感,将遮脸行为与自己的人品进行绑定,从而在心理上抗拒戴口罩的行为。
6. 抵触心理(Psychological resistance)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戴口罩意味着屈服和示弱。他们认为戴口罩代表了自己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感和焦虑感,由此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从而在心理上抵触戴口罩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由于不接受自身的恐惧和脆弱,才通过抗拒口罩来虚张声势让自己在表面上变得强壮而无所畏惧,口罩只是这部分人逃避自身脆弱的替罪羊而已。
7. 自私自利的心理(Selfish and Self-Centered)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戴口罩是为了保护他人而非自己。虽然最近几个月的美国媒体都在宣传戴口罩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无法从认知上改变固有观念。
因此,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人而戴口罩的理由并不足以成为让美国人民主动戴上口罩的动力。这部分人自认为自己属于低感染风险人群,由于自私自利的心理作祟,他们并不在乎身边人被感染的风险,更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选择不戴口罩。
写在最后:每一个决策都是对风险与回报的权衡很多人认为美国人不戴口罩的行为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认知范围,认为怎么能因为戴口罩这件小事而冒生命的风险,因此将欧美人不戴口罩的行为视为“反智”。如果抛开政治因素不讲,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美国人不戴口罩的行为其实是事出有因。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无论大小,实际上都是对风险和回报的评估,而在每一个人的认知体系里,风险和回报的衡量算法并不一样。我认为的高风险可能对你而言就是驾轻就熟的低风险,我认为价值连城的东西可能在你眼中一文不值。所以每个人的认知体系不同,对风险和回报的预估值也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决策也可能不同。
在科学的世界里可能有对错之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一种行为背后都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