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大学生的课外读物里,情感和励志类的图书,占据了大半江山,基本上可以达到人手一册,由此可见大学生是多么渴望精神鼓励。那时候心灵鸡汤刚刚开始盛行,精神饥渴内心空虚的大学生无比苛求这种读物,随着卡耐基图书的盛行,国内各种大小出版社,纷纷推出各种包装精美的心灵鸡汤,所写内容无非东拼西凑,但没关系,群众就好这口,内容本质只是换了花样包装的三十天成功一个月成为富豪之类的傻白甜。
众所周知,朋友圈流行转发三宝,养生揭秘外加心灵鸡汤,如此三大题材经久不衰,心灵鸡汤更是所向披靡通杀老中幼三代,号称万能膏药,那里不爽贴哪里。我的朋友圈一度特别流行这类心灵鸡汤,它们曾经一度霸占了我的整个手机屏幕,但据我观察,那些喜欢发这类文章的人,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里是属于比较懒的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其实并不是那种积极向上励志蓬勃的人,但他们想让别人认为他们就是这种天天打了鸡血的人,他们想让别人觉得他们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正能量。
实话实说,当年我也是鸡汤贩卖者,看见所谓的心灵鸡汤,便感觉找到了人生指南的钥匙,我买了一堆的心灵鸡汤堆在床头桌前,有事没事喜欢翻一翻,尤其当心情不好遇事不顺时,这些心灵鸡汤还真能安慰一下我的小心肝。真正的心灵鸡汤还是有其价值的,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的经典成功学全书,还是经得起推敲和阅读的。
成熟的人绝对不会靠心灵鸡汤疗伤,只会把它当做研磨心态的工具,这就好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来不屑所谓的学习秘笈或者捷径,他们知道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不二之选,只有那些懒惰成绩差而又不愿过多付出的学生,才会相信所谓的秘笈捷径。粗制滥造的心灵鸡汤只会戕害人的心灵,让身心虚弱的人偏离中心越走越远,强者自助,身心健康的人不会把心灵鸡汤当做正餐,听说过吃米饭馒头长大的,没听说过喝鸡汤长大的,真正的心灵鸡汤有其价值,但也只能当做辅料,真想身体结实,还得依靠馒头米饭。
“圣母”这词最初来自于基督教中的圣母玛利亚,代表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超越一般人的完美形象。但是这种完美放在人类社会,特别受各种影视文化作品塑造出的人物反面影响,放在俗世就成了一种伪善虚伪的贬义词。我们可以把圣母看成是某种理想主义者,他们想把达到心中道德标杆的满足,在过程中不计得失。有这种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关键在于,他们只是完美幻想的构造者,实际是用“绑架的手段”将愿望强加给别人,让别人代替他们去实施,去承担相应后果。
前一阵有部挺火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里面就有个“圣母”类角色代表,有一场景是主角救了一个有偷窃行为但犯了重病的流浪儿童。因为流浪儿童没人为他负担医药费,于是主角就提议在科室建立基金,每个人都要出一份钱。开会时,除了家境极好的她自己掏了上万,其余护士医生都要拿出几百不等,甚至有的交了全部余额。这时,打开视频弹幕,瞬间跳出许多观众斥责的“圣母婊”评论。那么,大家为什么会对这个奉献爱心的剧情产生不适感,难道建立基金救治孩子不是件功德之事吗?我大概分析了下原因:首先,主角突兀的带头捐款的情况,而没有提前询问或告知其他同事,可能在她的世界,捐出善款对于每个人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只需高调宣布这一提案就是。其次,她丝毫没有估计她的身份,在办公室政治中,虽然建立基金是个人行为,表面上并没有强制,但是有她这个副主任带头其余人是不敢不跟从的。这是她没有意识却也造成了“道德绑架”的过程。
为什么现在的观众对于圣母的苛刻要求比冷血残忍更严厉,因为冷血的人可能会有发热回暖的一天,而圣母病是只沉溺于自己的美好期许,却不愿走下神坛的人。一个有愿意付出为世界做出一点改变的可能,另一个则是蒙蔽双眼,不辨人间疾苦的造梦者。所以,自然是后者难以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