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反刍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对情绪也有重要的影响。
反刍思维是一种伴随认知、情感、行为的复杂现象,它出现持久且难以摆脱,关于反刍思维的概念界定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心理病理性的认知风格,表现为对消极情绪和经历的反复思考。
采用韩秀(2010)对反刍思维的定义:“反刍思维是个体反复思考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的症状、原因、结果的思考方式”。
测量
关于反刍思维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问卷调查法,一种是实验法,研究以问卷法居多。
被广泛用来测量反刍思维的量表是Nolen—Hoesksema(1991)研发的反刍反应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
该量表区分了三个反刍维度,采用从“从不”(1分)到“总是”(4分)的四点计分方法,以得分高低表明反刍思维倾向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越表明该倾向越严重。
国外在对临床和健康人群的研究里广泛使用这个量表,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RRS在中国高中生、大学生群体里试用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思维反刍指重复被动地思考,亦称为反刍思维。
它的类型包括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前者是指被动地比较当前状况和不能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后者是指有目的的、向内地解决认知问题。
思维反刍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缓缓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思维反刍是指个体经历考试失败、工作压力大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或者事情发生后所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反应风格理论
反刍思维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Nolen-Hoeksema将反刍思维定义为个人在无知觉的状态下倾向于对个人消极情绪一直循环思考,把目光聚焦在事件的原因和后果而不能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Nolen-Hoeksema在反应风格理论中提到两种不同的反应风格:非适应性的反刍反应和分心式的转移反应。
反刍反应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样不断回想消极事件的前后经过与原委及自己的感受,易增加个体的消极记忆,对事件的消极归因也会使扭曲其对事件的解释,降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中的个体能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出来参加其他活动,这种方式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个体向他人寻求解决现状的帮助,积极情绪也会产生更多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