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两性 > 有哪些女科学家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遭遇过不公?

有哪些女科学家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遭遇过不公?

时间:2024-10-08 17:49:18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有哪些女科学家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遭遇过不公?

我们生活在很好的时代,教育对女性而言不再遥不可及。如果要分析女性科学家受到的阻碍,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和抚养的责任。
婚姻和爱情或许不是成为女科学家最大的阻碍,只要双方提前商定好,完全可以不在生养后代上浪费时间。历史上很多终身未婚未育的科学家,男女都有,很多其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也选择了终身不婚。
但是仔细看看很tricky的一个事实就是,女科学家中终身未婚未育的比例比男科学家终身未婚未育的比例大多了。意味着什么?男性就算是结婚生子,要成为科学家也比女性结婚生子后取得科学家成就容易多了!因为他们不用怀孕,传统意义上不用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投入太多精力。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小孩,假象如果是女人有了小孩还想投入科研,会有多难!
对策(纯粹我的个人想法,完全没有强加给各位的意思):结婚这个事本来就是人类社会发明出来的,生育这个事也不是不生不可。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呢,还是专注于自己热爱的科研或其他事业,给世界留下点智力遗产呢,这其中哪个更好真的是取决于个人。
我大概去年的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论是我不需要也不想结婚,更不想让后代阻碍我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so, problem solved.
2. 对于性别和学科的偏见
在这个male-dominant的社会里,什么比较高大上男性就擅长什么。从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他们就说自己擅长历史哲学,现在科技发达了他们又说自己擅长需要更高智力条件的数学和科学。他们害怕女性抢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便拼命给女性灌输“你们不适合学这个”的偏见。
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垃圾。
一门学科的门槛只在于想学不想学,有没有足够的智力和天赋,够不够努力,而不在于性别。
我读中学的时候很多女同学选择文科的理由就是“我理科不好”,却很少听到男同学这么自我贬损。我倒不信了,难不成所有男同学的智力条件和努力程度都足够让他们达到理科很好的程度?
Stereotypes have the power of becoming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科学,还存在于一切需要“智力,天赋,能力”这些被声称为男性能力的领域。
对策:在这一点上,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都强调做学术要去国外做,大环境很重要。
同时,不要自我设限,不要自我贬损。如果我1 有足够天赋 2 足够努力 3 足够热爱,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
我也要反思自己,在选择理科的时候为什么内心会有犹豫呢?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在“文学,艺术,社科”这种领域会更容易成功呢?为什么逐渐让自己远离科学呢?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比较中性的 哲学和心理,原因有一小部分是,我看到数学,物理等hardcore science心里边有点怕。怕什么?怕自己做不好,觉得女性做这些的太少,怕别人质问。(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对于学科的热爱,嘿嘿)
让女性树立“我也可以做的很好”这种信心真的很重要,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障碍。在这一点上,我是female power advocate. 当女性也可以成为行业内 领域内的尖端人物,就会有更多的女性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顶尖。不要顺从于传统观念里对于女性温顺贤良的要求,be hungry, be sharp.

有哪些女科学家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遭遇过不公?

与高斯通信的女数学家索菲·热尔曼,在初期便小心翼翼地使用男性化名,得到高斯肯定后才敢坦承自己的性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天文学家玛格丽特·伯比奇被接纳成为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台长,继承了这个当年哈雷坐过的席位,打破了建台三百年来由男性担任台长的惯例。然而她还打破了另一个惯例:循例台长兼任皇家天文学家,那一年,天文台拒绝她循例成为皇家天文学家,将职位交给了男性天文学家马丁·赖尔。

后来玛格丽特任职一年半就卸任,如今去查看官方公布的皇家天文学家名单,没有留下玛格丽特的名字。(《剑桥科学史》中说她短暂担任过皇家天文学家,此处有误。)她在1972年拒绝接受美国天文学会授予的安妮·坎农天文奖,因为该奖只授予女性。后来她获得了美国天文学会所授予不分性别的最高奖项,那时光阴已经流逝到十二年后。

115年仅17名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评审有性别歧视吗?

从科学的历史事实来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性别失衡问题并不是由评价中的性别歧视造成的,而是很可能是因为科学界高层女性科学家很少,这些高层女性科学家很少由推荐人提名。这意味着指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审团在评估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是不公平的。201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共选出7名获奖者,其中没有一名是女性!事实上,自1901年颁奖以来,共有581人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只有17名女性(居里夫人获得了两次,只有一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女性人数仅占获奖者总数的2.93%。因此,学术界许多人戏称诺贝尔奖为“No-Bell Prize”,即“没有贝尔的奖”。这源于一场裁决纠纷。


只有两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共有12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奖。似乎研究领域越抽象,女性就越难获奖。女人越具体,就越容易获奖。然而,即使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女性获奖者的人数仍然远远低于男性获奖者的人数,男女获奖者的比例仅为16.4: 1。这种现象背后有两个层次的问题。首先,女性科学家的贡献真的不符合诺贝尔奖的评价标准吗?另一方面,诺贝尔奖评审团公平对待女科学家了吗?第二,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的数量本质上是非常不同的,所以一个很少的女科学家群体不可能与男科学家的数量相匹配。这仅仅是因为科学界和社会排斥女性,而不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错吗?

迄今为止,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大多是从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角度进行的:一是从科学历史事实的角度,考察女性科学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直接原因;第二是关注让女性远离科学界高层的深层社会和心理因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间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实际上是整个科学研究领域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集中表现。虽然从关于后者的文章中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也很容易混淆这两者,很容易认为女科学家很少因为不公平的评价而获得诺贝尔奖。

科学界性别不平等的原因非常复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作为一个奖项,有自己的评价规则。因此,即使关于整个社会现象的证据是合理的,也不适合将其直接应用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价。有鉴于此,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价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应该追溯到具体的历史事实

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并没有性别区分,为什么还会有人因为性别没拿到奖?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必须指出:世界范围内一共有19位女性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她们直接置于全世界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国家虽然在性别问题上思想更为开放,女性地位更高,但国家的科技实力相对薄弱,并不能达到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即使偶尔出现一位,那也可以被视作特殊现象;而有些国家虽然科技实力超强,但由于本国社会文化使然,女性科学家暂时还没有崭露头角。如果草率地进行对比,就会忽视国家之间的差异,使结果不够准确。


正如表2所示,19位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有9人来自美国,而美国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是独树一帜,培养出了近半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说明美国有着超强的科技实力;众所周知的是,女性在美国的地位也相对比较高。如果连在美国都鲜见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是故,接下来,拟以美国为例展开初步考察。

10月3日下午5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女性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和美国的另一名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国科学家乔治·保罗·温特(Gregory P. Winter),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进化”和“多肽与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由此,第5位女性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诞生。

在其前一天,亦即10月2日,加拿大女性物理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与美国物理学家亚瑟·阿希金(Arthur Ashkin)和法国物理学家杰拉德·莫罗(Gérard Mourou)共同获得201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女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人数增加至3人。

自1901年颁奖以来,已有607人次摘得诺贝尔科学奖桂冠。其中,巴丁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桑格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继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又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如果按实际获奖人数进行统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巨擘也已有604人。与之相对应的是,迄今为止,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只有区区19人(详见表1),仅占同时期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总人数的3%!

需要指出的是,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多名女性科学家同一年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并非首次。2009年,共有三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伊丽莎白.布莱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萝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因发现端粒酶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凭借对抗生素抑制核糖体功能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化学奖。然而,能够有多名女性科学家同年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尤其是在女性科学家暌违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舞台55年之后,这确实令人振奋!

问题是,即使是在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最多的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男女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数量之比仍只有17:1。为何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如此鲜见?

2016年10月6日,笔者曾在《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的1篇文章中专门讨论过诺贝尔科学奖评审是否存在性别歧视问题。通过对几个最具争议、同时也是“性别歧视说”中似乎最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行深入考察之后,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

不少女性科学家们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本身的评审机制不够灵活。这与朱克曼的许多“第四十一席者”(法国科学院总共只有四十个席位,那些有资格进入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进入的人被称作为“第四十一席者”)的经历并无差别,如此看来,有关诺贝尔科学奖评审的“性别歧视说”至少缺乏具体评审事实的支撑。

然而,不管如何统计,女性科研人员的数量与全体科研人员的数量之比都远远大于3%。如果研究贡献不存在性别差异,按照等比例获奖原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占总获奖人数之比就应该大于3%。这意味着在诺贝尔科学奖评审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的情况下,要么是在研究贡献上存在性别差异,要么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要么兼而有之。这样一来,就有必要考察科学共同体内部是否存在性别歧视问题了。

《功勋》屠呦呦单元有感,你如何看待科研工作中的女性力量?

科学家通常和普通人一样,女性和男性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区别。只有你是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能否取得自己的成就。对于大多数领域来说,女性很难进入高端科研。这主要是一些有意无意的歧视。但这并不影响女科学家的奋斗。许多女科学家都很强壮。例如,历史上的居里夫人吴建雄。还包括现在的屠呦呦。

屠呦呦的故事比较简单纯粹,就是“理工女”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为了开发抗疟新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尝试了无数的方法,从1969年意外发现青蒿素的作用,到1972年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攻击它。我们想象中固执而沉默“科学家”同样,屠呦呦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实验室里看数据,检查数据,做实验。

当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屠呦呦很生气,很难过,但首先,她没有责怪双方屈光明。其次,她及时总结了事故中暴露出来的实验室管理问题,并忍受了痛苦来鼓励每个人。读完这个故事后,我非常受到启发,心胸开阔。我意识到不要抓住别人的辫子,要宽容。如果愤怒不能解决问题,最好选择宽容。

网站名标签: 科学技术心理学历史心理杨洋 上一篇:怎么才能知道他爱我的程度有多深?男生深爱一个人是什么样子?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