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该报告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热议。
后来,某著名心理学公众号将该报告制作成了可视化图,通过罗列报告中的各类数据,得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结论:中国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正在日益加剧。
这篇文章打动了许多人,不少人在评论区里表示震惊,呼吁男女平权。
这样的结论可信吗?中国的男女问题真的在不断恶化吗?
《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其实使用了一些不可靠的数据。
其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女性职员获得的薪水,只有同等级男性职员的64%。
但实际上,《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只是向各国企业高管发了调查问卷,少数几位高管的薪水,真的可以如实反映中国女性薪资收入的普遍现状吗?如此粗暴的调查真的做到了科学分析吗?该报告的调查方式显然值得商榷。
即便《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是可信的,这篇公众号文章中的一些论调其实也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
文章中还提及,中国女性上学就业的机会正在被不断剥夺。
但《2020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特意提及,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男性整整高了22%,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中国女性在专业和技术部门工作的比例也比男性高了7%,同样排在全球第一。
只有批评的勇气,却没有表扬的肚量,一个心理学公众号发出这样的文章,难免有误导看客的嫌疑。
国内男女歧视问题的确存在,《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职场人在求职时的确会遭遇一定的歧视,比如被问及婚姻生育,以及婚育阶段未能充分享受假期,甚至被降薪调岗等问题。
但国内的男女歧视问题并没有像该公众号文章说的那样不断恶化。
中国女性在职场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真的和男女歧视有关吗?
老板们之所以对女员工区别对待,其实源于某些无良老板对利润的病态追求。
在他们眼中,女员工之所以比男员工差,并不是因为性别本身,而是性别所带来的月经、产假,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束缚。
法律赋予了女性休产假的权利,而某些老板们不愿让员工按时下班,又怎甘心让女员工们休上几个月的带薪假期呢?
为了榨取更多的利益,为了进一步缩减用工成本,不雇佣员工,或尽量降低女员工工资,便成了最佳选择。
无良老板们歧视女员工,和强迫员工们996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这些老板眼里员工不分男女,如果某一天法律赋予了男性休更多假期的权利,男性员工也会遭遇类似的就业歧视。
女性职场人们如果想要解决自身的困难,不妨呼吁将男女产假调整至相同时长,大家享有相同的歧视,这一问题至少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国家也一直在关注并尝试解决男女歧视问题。
2021年3月1日起,《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该规定明文指出,用人单位在提供网络招聘信息时,不得发布包含种族、性别、宗教等歧视性内容。也规定人力资源机构也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私密信息。
该规定的施行虽然无法彻底消灭现在求职时所遇到的隐性歧视问题,但至少将歧视逼到了大众看不到的角落,让用人单位们不敢明面上大张旗鼓地歧视女性。
我国的男女歧视问题已经持续了上千年,深深地融入了国人传统观念之中。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改变需要法律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了这些法律背书,男女平权理念便有了法律的支持,对改善男女歧视现状是很有帮助的。
男女平权需要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改善,而不是扯起大旗,扯出一些莫须有的观点吸引大众的眼球,想要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必不可少。
不能。主要是因为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的身体结构和思维模式差异,进而男女性在职场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造成的薪酬差异。据了解,2021年《中国女性职场调查报告》指出了职场女性的整体薪酬偏低,除却大家都能够理解的男女性工作内容差异,同时职场女性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生育,家庭,以及外貌等方面的阻碍,而导致女性在职场晋升难,工资自然较低等问题,关于职场晋升这方面的问题应该是国家值得重视,并且能及时采取措施的。
男女性工作内容不同
首先,男女性的社会分工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像大家都熟悉的高薪行业软件编程,土木工程等都是男性较多,主要原因是男性逻辑能力较强,且这些行业加班多,对工作者体力也有一定要求,男性自然而然的多,而女性在这些行业都是比较少见的。女性较多的出现在教师,公务员,护士等较稳定的行业,而这些行业的明显特点即是工资普通。
因此,工作内容不同而导致的工资具有一定的差异,大部分人都是完全能理解的,也导致这种现状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
女性因家庭问题难晋升
第二,关于女性的就业面试,很多公司都会看面试者是否结婚,是否生育而筛选掉很多优秀的女性人才。而在职场生活中,遇到生育问题,便会对女性的职场晋升有大的阻碍,因为女性常常周旋于家庭琐事和职场生活,压力很大,自然而然的在职场中难以像男性一样完全的投入到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女性也就退回到家庭,成为全职妈妈。
在公司高层很少见到女性,甚至是政府部门,也是如此,上述问题占很大一部分原因,这也直接导致女性低薪人群变多,拉低整体薪酬。
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国家也在采取措施
最后,最需要采取行动的是我们职场女性自己,敢于涉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刚从大学毕业的我发现大部分女性实质上比较追求稳定和生活品质,不敢于涉及男性所在的领域,就像我所读的计算机专业,全班十二个女生,最后大约十个女生转行去培训班当小学老师,还有两个考研,这就是女性自身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职场女性也会越来越优秀,而国家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完善。
“有天地有万物,有万物有男女”人类有男女之分,这个敌人自古以来就相爱相杀,争吵不休。 今天,“男女平等”的观念是“普世价值”,被世界许多人接受和信奉。 但是,男女的差异和差异,从生理到心理,从家庭到社会,从生活到工作,几乎无处不在。 工作报酬的落差,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例子。日前,从事人事服务的市场机构发布了《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女性平均薪酬为6497元,薪酬平均为男性的78.3%; 与上一年相比,男性薪酬优势上升8.7个百分点,男女薪酬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然,“女性报酬不到男性的8成”的消息一曝光,马上上了热搜,7口8口热闹起来。 当然,其中也出现了“性别歧视”不可缺少的论粉墨。
男女薪酬差距是个老话题,这是“性别歧视”过时的腔调,一点新意也没有,但在网络上仍是争论不休,很有中介性。 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 中国人似乎例外,可以踏进同一条河n次。 沉重的重复,永远绕不开,永远兴高采烈。 男女薪酬差距定性为“性别歧视”,其矛头当然指向实施者。 实施者是谁? 雇主,也就是公司和企业。 直接给男性和女性员工发工资的,不是雇佣男性和女性员工的公司和企业吗?
将“性别歧视”的根源归咎于企业,不仅是“键盘人”和一般的专业人士,寺院的人们也这样认为。 在你没看到之前,半个月,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称,“坚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行为”——“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基于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的不得询问妇女的婚姻状况,以怀孕测试为入职体检项目,以限制生育为录用条件,不得歧视性地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 ”。 在就业市场上,企业的“重男轻女”被认定为“性别歧视”的元凶,是社会的普遍看法,也是上下第一。
突然发现招聘员工时喜欢录用男性,支付的报酬平均男性比女性高,企业确实有“重男轻女”的嫌疑。 但是,这只是皮相的观察。 作为多种生产要素合作双赢的组织,企业对任何歧视都不感兴趣,更关心赚钱,对商业利益的关注高于一切。 被录用或被雇佣的员工要看男性是女性,付给他或她多少工资,取舍和衡量的标准不是性别,而是这个员工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例如,如果甲女和乙男各一枚,甲女能比乙男带来更大的利益,企业必然会优先甲女,支付比乙男高的报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吧。 虽然说企业是多种生产要素合作双赢的组织,但它自然面临一个问题:合作生产后的收入如何分配?
根据经济学学说的明确,在市场上,以边际产量下降规律为中心的收入分配理论决定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收入:在均衡下,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与其边际生产(产量)相等,分别为: 简单地说,生产要素的收入决定于其生产贡献。让我们用这样的理论观点来看看这本《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 报告认为,职位选择是导致男女薪酬分化的最大因素:从男女双方的求职特点来看,男性偏向于技术、销售等职位,女性更喜欢行政、运营、市场等职位。 众所周知,与行政、运营、市场等职位相比,技术、销售等职位的专业知识更高,工作强度更大,对企业的生产也有贡献。 产出大,其收入自然也高。 显然,从导致男女薪酬分化的最大因素来看,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不同岗位的生产贡献差异,与性别无关。
行业是导致男女薪酬分化的第二个因素。 据报道,男女薪酬差距较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开采、冶炼、化学等工程制造类行业。 男女平等但男女不同,在这些领域,男性确实拥有生理优势,不得不说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生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行业,如教育/培训、婚礼/摄影、房地产中介等,女性劳动者反过来也有优势,特别是在教育培训行业,女性的平均报酬比男性高7%。 显然,从导致男女薪酬分化的第二个因素来看,行业内的收入差距也主要来源于生产贡献的不同,与性别无关。
当今世界,知识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后,人类有望摆脱繁重、简单、枯燥的劳动和工作,劳动者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其知识的高低。 在这方面,中国女性正在显示出其优势。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阶段女性在校生所占比例已经实现反超,连续2010~2016年,本专业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均超过50%。 事实证明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带来职场竞争力和收入的提高。 如果高等教育阶段女性在校生比例高于男性在校生的现象持续和扩大,那么在未来讨论男女薪酬差异和“性别歧视”时,角色交换是肯定的。
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成了政策层面的事情,过去政府考虑的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发展压力,现在考虑到则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可是,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她们的主观意愿常常被忽视,从严格限制“一胎”到“全面二孩”,女性的生育自主权看似更大了,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助理社会学教授钱岳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师的靳永爱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女性生育自主权研究》则指出,“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不利于性别平等。
女性自决权可衡量性别平等
研究者钱岳告诉NGOCN,前人关于女性生育的研究,多是从女性的个体特征出发,比如研究女性的教育跟生育数量的关系。但是生育并不是女性一个人决定的,更多时候是一个家庭决策。所以这个研究考虑了夫妻之间共同的特征是如何影响生育决策的,而不仅仅考虑女性单方面的特征。
在一胎化政策下,女性和她的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研究者认为,在政府允许甚至鼓励生育二孩的情况下,生育二胎变成了一个选项,要不要多生一个孩子成了家庭成员之间可讨论的问题。二胎政策下的女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要生育,成了衡量性别平等的标志之一。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职场中的女性月平均收入比男性低22%。已婚女性每天投入在家庭上的时间比未婚女性多0.9个小时,而她们每周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比未婚女性少1.5个小时。
更多时间投入到家庭上,不仅令女性比男性要为家庭付出更多,而且也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上述报告中就有这么一项数据:已婚男性投入工作的时间比已婚女性高9%。钱岳指出,大部分企业都有性别分工的思维模式,认为女性要承担更多照料孩子和家庭的责任,进而不愿意招女性,这必然会阻碍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影响女性收入。
与此同时,从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收入少的女性,更容易违背自己意愿,在丈夫的生育压力下多生育。如此一来,女性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照顾孩子,职场优势进一步削弱,形成恶性循环。
今年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放开三孩鼓励生育
事实上,鼓励生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牺牲女性”为代价,欧洲一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家庭政策体系。其中帮助父母兼顾工作和养育子女、鼓励父亲参与育儿工作是重要内容,比如为父亲提供育儿假,为因照顾孩子而不能工作的父母提供补助。有资料显示,实施“工作—家庭友好型”家庭政策的国家保持了较高的生育水平;而在实行支持传统家庭性别分工家庭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则处于极低的水平。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从要降低人口出生率的一胎化政策到现在鼓励生育的全面二孩政策,促进性别平等并不是政策决策者主要考虑的方面,但是计生政策确实在影响着性别平等,而性别平等的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政策实施效果。钱岳指出,“这样的政策和家庭分工,让女性根本不想多生。所以促进性别平等是提高生育率的一个必要条件”。
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女性2022年平均月薪8545元。职场女性平均月薪低于男性的9776元,相差12%,与上一年持平,但相比去年同期,女性的薪资涨幅为5%,略高于职场男性薪资涨幅的4.8%,女性薪资更快速地增长,说明职场女性在职场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男女收入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