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我在生活中如独自乘车、独自租房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安全”的切身感受。
据媒体报道,6月10日,河北唐山一烧烤店发生恶劣的打人事件,这一事件的视频传到网上后,立马引起轩然大波,激起无数网友的愤慨。
6月10日,在唐山一家烧烤店,几位女生在烧烤店用餐时,有位年轻男士走到这几位女生餐桌前,用手触摸其中一位白衣女生的背部进行骚扰。在遭到这位女生的严厉斥责后,竟对这位女生大打出手,先是用手扇白衣女生,白衣女生同桌的伙伴为了保护白衣女生人身安全进行自卫,却被年轻男子打倒在地,并高举椅子砸向帮人的女生。小伙伴们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接下来场面失控,那位年轻男子的同伴也直接参与到打斗中,不仅对这几位女生拳脚相加,酒瓶、杯子盘子、甚至椅子,都成了攻击女生的武器。
几位暴徒对女生们一番暴打之后,此时白衣女生已经受伤倒地,而这些暴徒又将受害女生拖到饭店外暴打,有位女性顾客险些被错认一同挨打,而最后被打的这位女生身上,已经有多处开放性伤口,被打得头破血流,其惨状令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愤慨不已。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几位女孩遭受到暴徒虐打的视频曝光后,激起了网友们极大的愤慨,人们谴责暴徒的凶残,更希望公安机关严惩凶手。11日下午,据警方通报,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件的最后一名外省籍涉案人员在江苏也已被抓获。至此,该案九名涉案人员已全部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目前,受伤女子伤情稳定,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期待此案件得到及时公正处理。
我认为,在唐山发生的这起群殴女子事件,令人震惊、愤慨,暴徒们不仅挑战了法律,更挑战了社会秩序,还挑战了大众的安全感。在这起事件中,最能感受到恐惧的还是女性。我想,此次烧烤店内食客男子在挑逗女生无果后,恼羞成怒继而对其暴打的事实,暴露出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有很多“不安全”的生活感受。作为女性,我在生活中如独自乘车、独自租房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安全”的切身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的压力,独居年轻女性越来越多。作为女性,我在生活中如独自乘车、独自租房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安全”的切身感受。去年,在单位加班后,在乘出租车回家时,已经是深夜11点。在小区入口处下车时,合乘同一辆出租车的一位年轻男士也随同我进入小区,而且在我身后一直尾随。当时,小区的通道没有其他行人,我非常紧张恐惧,情急之下径直走向最近的物业值班室,并用手机拨打物业值班电话,称家中自开水管爆裂,已经将楼下邻居房间泡了,自己就在物业值班室门前,请值班人员出来马上抢修。通话后,两位物业值班人员推门而出,尾随男见状要溜走,我赶紧向物业人员说明情况,最终将尾随男抓获扭送到派出所。
还有次,我遇到过冒充煤气公司工作人员上门查验煤气。当时有人敲门,称是煤气公司上门查验煤气使用情况。由于我是一人独居,透过门镜,觉得从没见过这位煤气公司工作人员,就拒绝开门,而门外男士敲门声越来越大。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于是马上给物业打电话,请他们上门确认是否是煤气公司人员上门服务。很快,物业赶来,原来是流窜逃犯来小区踩点,掌握了小区单身人员生活规律后准备作案。虽然是有惊无险,但事后想想也确实后怕。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我想,作为女性,虽然生活中的“不安全”无法预测,但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来预防“不安全”事件发生,如在独自外出或者晚上加班结束后,应乘坐正规出租车或网约车,不乘坐黑车和摩的;如果独自租房生活,租房尽量不要找太偏僻的地方,而且在租房后,要及时更换锁芯。在平时有人敲门时,不要贸然开门,在确认其身份后再开门,从而最大限度规避“不安全”事件发生。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大张旗鼓的离开其实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从来扯着嗓门喊着要走的人,最后都是自己红着眼眶,捡起摔了一地的碎片。”
一吵架就说分手的人,大概没有把关系的结束当一回事。
在他们的内心, “分手” 除了试探,可能还是一种工具, 用来控制恋人的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去年网上很火的“求生欲”,就是一种反向套路。
“求生”套路和努力,仿佛是在说:
“你要是不满足我的需求,我分分钟跟你分手!”
诚然,“求生欲”多数是一种调侃,但是面对一吵架就提分手的恋人,心累却是真实。
这其中固然有对方行为模式的原因,然而处在一段感情中,双方都有责任。
何以把感情谈成了这个模式?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到底是什么?
始终要记住的是, 感情的选择权,最终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问题详情)
为什么一吵架就说分手、删除、拉黑、改签名?
经常吵架,一吵架男朋友就说受够了,
要分手,删除我联系方式。
平时几乎是我主动找他,他也没有多少话和我讲。
我很怀疑他对我的感情。
大张旗鼓的离开,可能是种软控制,恋爱中的人,爱的只是想像中的对方。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西宝
想把生活 过成 诗
大张旗鼓的离开可能是种软控制好像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恋人很矫情。
女生觉得自己的恋人总是不陪伴自己,男生觉得女生脾气太大不能惯着。
然后我们需要用一个方式来“发泄脾气”和“威胁对方”,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分手吧”。
除了矫情的恋人,“矫情”的朋友我们身边也不少见。翻一翻朋友圈,总有一些伤春悲秋的文字和图片。
我想, 对于敏感的他们来说,这些情绪都不是假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除了这些情绪之外, 他们更重要的在表达的是:
“来看看我吧,来关心关心我吧,来哄哄我吧,快像我想的那样做”。
就像一个“矫情”的人有情绪了一定要发说说,“矫情”的恋人有情绪了就一定要说分手。
如果说分手达不到他的目的,那么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拉黑、删除。
我不知道他这次是不是真的想分手,但是可能一百次他说分手,其中有八十次都不是真的想离开 ,更多的是希望“你看看我的情绪,你哄哄我吧,宠着我吧,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吧”。
我们爱的只是 想像 中的ta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舒服呢?
因为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被强迫着变成另外的样子 ,所以当我们一次次被迫去首先求和,总是要主动找话题去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 好像被控制了。
同时,或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在希望着对方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就像你们 初见的时候,双方都在心里给对方做了做美好的设定。
然后我们 爱上了心里想象的那个对方。
他爱上了他想象里那个永远善解人意,永远温柔宽容的你;你爱上了你想象里那个每时每刻都能给你安全感,每时每刻都把你放在心尖上的 他。
只 是可能你们都不是对方想的那个样子。 当恋爱的激情褪去,我们都慢慢冷静下来之后,能不能看到对方真正的样子,双方能不能都试着去为对方改变,是恋爱能不能继续的关键。
最后, 或许对于楼主来说,重要的不是去辨认他还是不是爱我,其实我们也很难真正辨认清楚。
但我相信,如果没有爱,你们不会走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楼主应该试着去看, 我能不能拨开自己想象的迷雾,看到那个真实的他,我还愿意爱这样的一个他吗?
而他是否也愿意接受我的缺点,我的真实?
我和他是不是都愿意往双方共同的方向更迈进一步呢?
男友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情绪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刘莹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船不稳是因为舵手还小,小到只会情绪化的处理问题;
由于太小, 他是不是真想分手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说他了,你呢?
他常常这样, 你怎么看你俩将来关系的发展?
另外注意到一个细节,平时几乎是你主动找他, 对于关系的断开你害怕吗?
感情的决定权最终在自己手中,这段经历或许能帮我们构建更稳定的自我。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小飞龙妈妈
二级咨询师
异地恋,的确很考验我们~
考验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性格之间的磨合、情感中间的互动和碰撞,而 在于双方是否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的“内核”,那个内核叫【自我】。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 自己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和自我评价。
就是说,我可以在没有人在身边的情况下,没有其他人跟我建立链接的前提下,自己跟自己玩儿得也挺好。
这似乎是可以 长久维系异地恋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我们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只会用 哭、大哭、撕心裂肺地哭 来向养育者表达我们的诉求和需要。
这时,养育者可能会有 以下几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每次哭,ta都会过来, 温柔地抚摸 我, 耐心地照料 我;第二种,每次哭,ta都不理我,任凭我怎么哭喊,都 没有任何回应 ;第三种, 有时 候我哭了,ta会对我 很温柔 ; 有时 候哭,ta又对我大吼大叫, 不不耐烦。由此对应的 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知分别是:
第一种,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足够好的,人是可以信赖的;第二种,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可怕的,我是不可爱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第三种, 会让我很凌乱 ,我不知道下次是该哭还是不该哭,哭了以后,ta会温柔还是会责骂, 我很焦虑,但我下次还会哭 ,因为我内心很渴望ta下次可以照顾我。对我们可能的 影响 是:
第一种, 太完美 ~如果遇到了,那真是 终身幸运 ~第二种,武志红老师说,对婴儿来说, 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第三种,更有可能 经常会发生在我们普通大众的身上 ,因为养育者也是人,ta没没有办法时时刻刻保持喜悦的心情,耐心地去照料那“一地狼藉”,尤其在ta也身心俱疲的时候。因此,从概率上来说,多数人可能更多地会遇到第三种养育者的照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长大了。
我们会对对方,有一些不安,有一些试探,有一些怀疑,有一些不确定;
同时,我们还可能会有一些渴望,有一些希望,有一些不甘心,有一些等待着理想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
你说我们疲惫吗?我们委屈吗?我们不幸吗?
或许吧~但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处在一个【构建自我】的过程中 。以上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构建属于我们的那个自我呢?
有些人足够幸运,他们可以在他们生命之初,就被构建的很好;
有些人足够不幸,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将自我构建得很好。
而我们,或许就是那芸芸众生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大多数吧?
回到楼主的问题,你说你每次都是“主动找他”,而他“不止一次说分手”但“又分不掉”。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 你们双方都很渴望爱,但却又害怕自己受伤害呢?
或许对你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你的几率大了一些;
或许对他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他的几率小了一些,于是他率先采取“主动放弃”的姿态,进而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
理解了以上这些,可能 分手还是不分,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你们两个人手中。
但无论怎样,或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我们才可以渐渐构建起那个相对稳定的“自我”吧?
变成那个 你来更棒,你走我也可以“自嗨” 的那类人吧?
男友可能是“焦虑型依恋”风格,或有一部分的边缘型人格特征。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ZHUQIANG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心理医师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异地恋男友很可能是“多虑型依恋模式”和边缘型人格。
金·巴塞洛缪认为 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 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 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 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 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种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1938年A·斯特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第一次采用“边缘性”这个术语。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提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至少需具备下述8种中的5种特征:
1)有冲动性地引起自我伤害的可能,如挥霍金钱,赌博或者自伤身体;
2)人际关系不稳定或过于紧张,贬低别人,为一己之私经常利用别人;
3)不适当的暴怒或缺乏对愤怒的控制;
4)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对性别认同,自我认同,选择职业等变化无常;
5)情感不稳定,如突然抑郁焦虑,激惹数小时或数日,随后又转为正常;你和男友之前已经有过吵架,他的表现也是很不稳定,对你也表现出不信任,体现了他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认知学派同样承认边缘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性环境。
但是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并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边缘人格障碍。
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理它方式、个体气质、年龄、情境、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照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边缘病理性 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 典型认知偏差是灾难化和两分思维 (dichotomous thinking),其核心信念有三大主题:
第一,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生命是危险的;第二,我就像一个小孩子,我是无力的、脆弱的;第三,我是被人遗忘的,我天生就是没有人要的。而边缘人格障碍者存在着 五个核心图式 :
被抛弃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惩罚性父母,分离保护者,健康成人。
目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型有十几种。
其中唯一得到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是 辩证行为治疗 (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虽然对辩证行为治疗的RCT(随机对照实验)仍然存在着流行病学方法上的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仍然是边缘人格障碍的首选疗法。
药物治疗发现奥兰杂平(olanzapine)对边缘人格的冲动性有效果,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控制情绪障碍和冲动行为有效。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剩余的回答
人生答疑馆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1.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人的社交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即面对怎样的人,在怎样的场合采取怎样的社交方式,因此低位社交并不能被一竿子的打死的去说它不好,而是要看在何种情况下,如果是天生的习惯性的讨好型人格,无论对怎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宁可委屈自己选择低位社交便是一种愚蠢且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性格强势喜欢被人追捧的强者,即我们有求与他,放低姿态进行迎合的低位社交或许能够变成一种手段。
2.感觉上让自己不适。
3.低位社交说白了就是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习惯性的放低姿态迎合讨好他人,有一部经典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女主刚开始便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无底线的迎合男友,自愿帮助同事背锅,默默忍受老板的脾气,她在生活中倍感压力,十分痛苦,最后经历一系列变故的女主想通后开始选择做自己。因此我们进行低位社交,我们自己往往是不舒服的,深感压力的,因为我们总是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总是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4.心理上让彼此都有压力。
5.在最近较火的恋爱综艺《机智的恋爱》中,张慧贤长相出众,性格开朗,一出场就受到了大部分男生的青睐,而吴文昌正是其中一个,总是委屈自己去讨好,迎合张慧贤,殊不知张慧贤并不觉得享受,甚至只是因为怜悯所以选择和他约会。因此低位社交对于明明身份平等的两个人而言,被讨好的那一方也并不会感到快乐,更不会欣赏你,善良的会怜悯你,恶毒的会嘲笑你利用你,因此低位社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压迫。
6.最后,上面提到的无意义低位社交没用,因为我们既委屈了自己,又让对方感受到了压力,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从目的出发的,而无意义的低位社交没有目的,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将低位社交运用到一些比较现实的场合,我们或许能够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对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导,我们适当的放低姿态进行讨好更能不出错,例如有求于人时,进行低位社交进行讨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7.最后,你是否也低位社交过?感受如何?
8.在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社交,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
9.我认为社交是不分种类的,无论什么样的社交,只要可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就是有价值的。
10.这样的社交方式很好,这样的社交方式会让人非常的轻松,不会给人们相处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