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弃暗投明算不算背叛?

弃暗投明算不算背叛?

时间:2023-12-15 09:24:35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投降是不是背叛,如果是,请给出例子

投降是不是背叛,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却伤害了别人的利益,那么就是背叛;但如果投降是为了挽救更多的人,就不能算是投降,当然有的时候弃暗投明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比如《战国》中最后庞涓投降,就是为了自己的士兵不被杀死,如果只是很少的士兵,他肯定不会向他的师弟投降 再比如《新三国》中糜芳追随刘备多年,最后因为自己怕死,向孙权投降,这就是投降。

叛徒的定义?

叛徒 现实中叛徒的定义是----有背叛行为的人.特指背叛祖国和革命.那叛徒的定义关键就在什么是背叛行为了。 背叛:背离,叛变. 背离:①离开:~故土,流浪在外。②违背:不能~基本原则。 叛变: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 所以叛徒的定义就是:有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行为的人.特指背叛祖国和革命. 一定注意叛徒的定义!! 叛徒分为两种:1有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行为的人 2投到敌对的一方去行为的人

关于叛国的问题

如此的所谓叛国不一定都是罪恶的。 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不好区分,所以我先不做区分。那么:国家或者政府对国民的权力不是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说政府都应该是国民的“契约”(我很崇拜契约论)。国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国民。如果这个大契约违反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的话,那国民就有权废除契约。 如你所说,那位士兵是叛国。但他的做法是正义的。 愚忠也是忠 如果是我,我会不执行命令。但也不会自杀,更不会任由国家机器以叛国罪逮捕我。我会求生,哪怕为此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事实上,当年爱因斯坦不就是这么做的么? 忠诚是一种道德,但不是最高道德。

古代一些将领在本朝危亡之际背叛本朝归顺新朝的行为,怎样看待?

可以说都是汉奸,但用弃暗投明来做对立的解释,也不妥。明亡之际的投降,其背后主要是利益的考量。

比较典型的有三个:孔有德、祖大寿、吴三桂。

孔有德的寒心

孔有德世居辽东,因为被后金占领,才投奔到明军麾下。老长官正是皮岛总兵毛文龙。孔有德能征善战,受到毛文龙提拔为参将,并且被毛文龙收为义孙。即使是投降清朝之后,孔有德时常称颂毛文龙,“每言(毛)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将其视为终身的精神偶像。

结果呢,自己的干爷爷、老长官、精神偶像毛文龙被袁崇焕轻易的就给杀了。孔有德能不寒心吗?但即使如此,也只能离开老部队,投奔了另一个将军孙元化,去胶东驻守。

结果大凌河一战,孔有德在支援祖大寿的路上,遭遇军队哗变,孔有德反叛。军队哗变的原因是什么?不发军饷。

在明朝围剿四个月之后,孔有德支撑不住,渡海与后金相会。这种投降,属于先叛乱,再投入敌方阵营。而叛乱的根源是明朝自己人的内讧。


祖大寿的试探

祖大寿出身于辽东军将世家,其父祖承训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副手。这比起孔有德算是更高层次的人物了。但祖大寿也经历了孔有德一样的长官被杀事件。蓟辽督师袁崇焕与祖大寿一同带兵去追骚扰京城的清军。

清军被赶跑,袁崇焕被囚禁,祖大寿立刻回到辽东,甩手不干了。又是袁崇焕写信劝,才给劝回来。之后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唇亡齿寒,也是一样寒心。

之后,就是祖大寿十一年间两次投降清军。

第一次正是大凌河之战。当时算是诈降。投降之后,他的一万多军队被安置在清军中。结果,祖大寿自己带着几十人跑路,再去锦州与清军对抗。可自己这一万多的军队,却白白的送给了清军。其中还包括家族中的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及大批自己的亲信将官。

这些军将,都受到皇太极的优待。所以,每次祖大寿给这些亲信没写信,这些人还拿着信与皇太极一起分析其中的暗语。

虽然第一次是诈降,更有点像是两面押宝。

第二次投降是松锦之战。锦州被围两年,长官洪承畴投降,城内弹尽粮绝,祖大寿只好再降。这算是对明朝仁至义尽了。

不过,有人说祖大寿投降后一直没为清朝出过力,最后郁郁而终。实际上,祖大寿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想出力,也没这个能力。况且,他没出力,他的整个家族不下二十多人却没少给清军干脏活。其中,祖家有三个人被封了子爵,比祖大寿长官洪承畴的轻车都尉还要高出两个档次。


那祖家的投降算是什么呢?实际上,仍然是利益考量。

祖家一直是李家的副手。直到李成梁父子倒台,祖大寿五十岁才当上总兵。之后,就像李成梁家族一样,开始培养自己的祖家将。

到了大凌河之战,为什么不战死,反而投降?这更像是保存实力。等到自己诈降回到明军阵营,自己的亲信部下都没受到打压,也就更确信了再次投降是没有风险的。

而有了祖大寿的前车之鉴,吴三桂的投降就更加顺畅。

吴三桂的选择

吴三桂与他舅舅祖大寿一样,同为辽东世代军将家族。虽然与清朝是长期敌对,但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空间,彼此之间沟通起来也方便。就连说话都说的一样的东北话。

要是从根儿上说,李成梁当初养寇自重,培植了努尔哈赤的势力。而努尔哈赤又做过李成梁的亲兵,是李成梁的干儿子。祖大寿家族也是李成梁的家将。祖大寿与努尔哈赤一辈,吴三桂与皇太极是一辈,两三代人的打打杀杀,实际上彼此非常熟悉。

对于李自成,吴三桂则非常陌生,根本没打过交道。也不知道投降李自成能得到什么结果。


吴三桂不是一个人,他背后是辽西军事集团。是一个近百年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吴三桂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代表,这个集体也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要选择怎样的路更有前途,不是什么冲冠一怒为红颜,也不是父亲吴襄被杀,那么单纯的。

吴三桂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的资本是不是很够保留下来。投降了李自成,自己的队伍被改编了怎么办?即使李自成做出保证,吴三桂也不太可能相信这样一个从来没打过交道的陌生人。

而一个熟悉的敌人站在背后,摆着胸脯说:“东事大清,可以保其富贵”。况且,自己舅舅一家在清朝也过的挺好的,加官进爵。于是,吴三桂成建制的追随清朝南征。最后落脚在了云南。

说吴三桂投降后又反清,是反复无常。实际上,吴三桂一直就没变过。是后来的清朝皇帝变了,要削他的藩。

谁动他的资本,他就跟谁急。谁能保住,就听谁的。


这个背景,是明朝末年卫所制度的衰败

武将们想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只能培养私兵、家将。用优厚待遇去养自己的私兵,在作战时才能有战功,有战功获得封赏,再反馈给自己的私兵,形成一个循环。可这样,又更加速了卫所制的衰败。给武将做私兵赚得多,谁还去给朝廷卖命?

而一旦这个风气养成,势必造成一地的主将视其下属为自己的个人财产。那么,一有风吹草动,就不会先想什么国家大义,而是把个人利益放在前面。

历代经营辽东的武将们,无不如此。李成梁经营辽东三十年,辽东就是李家军。吴三桂上位之后,这批军人就是吴家军。

吴三桂在山海关投降清军,也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考量之后的选择。

魏征原是李建成谋士,后来投奔李世民,为何没人说他是叛徒?

公元621年,李建成用魏征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诛杀。后来,李世民赦免了魏征,并让其担任詹事主簿一职。

也就是说,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士,他还多次为其出谋划策。魏征知道李世民强过李建成,所以常常劝他先下手为强,还让他要多多立功,好在李渊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可是就在李建成被诛杀后,魏征就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并且开始为他出谋划策,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甚至将魏征,比喻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对李世民是极其忠心的,但是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古代最讲究“忠孝节义”,特别是有本事的大臣,一般只会忠于一个主子。不管他因为什么,从而投奔了另一人,都算是对前主子的“不忠”。

那么魏征本来就是李建成的谋士,就算李建成死了,魏征也不该投奔其死对头才对。为何他选择投奔了李世民,却没人说他是叛徒呢?

或许有人会说,魏征也是身不由己,可是看看后来明朝的方孝孺。他作为建文帝的谋士,朱棣进城以后,要他为自己拟一道诏书,方孝孺都坚持不从,结果被诛灭十族。方孝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魏征做不到呢?

或许又有人会说,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做是家庭内部矛盾,魏征也不好说什么。同样也可以看看方孝孺,当时朱棣就告诉他,靖难之役是自己的家事,他管不着。可方孝孺却说,皇家的事就是天下事,就得天下人来管。

所以说,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魏征都算是背叛了李建成。既然是背叛,为何史书却从未批判过他呢?

第一、魏征知恩图报

最开始魏征效力于武阳郡丞元宝藏,后来元宝藏响应瓦岗李密,李密见魏征十分有才,就热情款待了他。魏征见元宝藏响应李密,而李密也看重自己的才学,于是便向他献上了十条计策。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就只好跟随他,一同归顺了李唐。李唐在这时收留了他们,魏征自然要知恩图报,于是就毛遂自荐,劝李勣归降了李唐。然而窦建德又将魏征等人俘虏,并且让魏征当自己的谋士。

此时的李唐并未放弃魏征等人,李世民仍是想尽办法救回他们。谁知等魏征回到李唐,李建成率先请了魏征,还对他礼遇甚厚。魏征念及李唐对他有恩,加上李建成又是太子,于是就决定辅佐他。

第二、魏征识时务

魏征是个有才干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希望自己能够遇到明主,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当他遇到李密的时候,以为这就是明主,可当自己向其献上十条计策时,李密并未采用,魏征就发现他不是。

后来他辅佐李建成,多次向李建成提议,只有夺了李世民的权,才能彻底防住他。一开始李建成很听魏征的话,因此深受李渊重视。可后来他太过轻敌,有些计策没有采纳,结果导致被李世民诛杀。所以当李世民质问他,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征就回答:

“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从这时候起,魏征已经明白,李建成也不是自己的明主,于是他最后决定追随李世民。事实证明,李世民才是他真正的明主。他不仅帮助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也让他名留青史了。

第三、魏征是个直臣

为什么魏征投奔了李世民,却没有被后世批判为“叛徒”呢?正是因为他投奔李世民后,做了一个直臣该做的所有事。

魏征“犯言直谏”是出了名的,就是说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敢直言进谏,毫不避讳。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至少是个“忠臣”,而听得进去的人,至少是个“明君”。

魏征敢提出好的建议,时刻鞭策李世民,而李世民能够听进去,并运用到实践中,让唐朝发扬光大,这就让天下人都记住了他们的好。魏征在后世的心目中,自然就是“忠义”的代表,而并非“叛徒”了。

其实并非所有倒戈的人,都会被看作是叛徒,这要看他投奔的是什么人。如果之前效忠的并非明主,那么只能说他是“弃暗投明”。魏征虽说不上是“弃暗投明”,但他最终确实选对了明主,这才让他得以名留青史。

网站名标签: 李建成未分类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历史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认为中学恋爱不影响学习???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