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生活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亲子 > 有人说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生活中大多父母是看了很多书,还没有教育好孩子,为什么呢?

有人说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生活中大多父母是看了很多书,还没有教育好孩子,为什么呢?

时间:2024-05-01 09:24:19来源:网络作者:得意生活网

为啥看过很多育儿书,仍然教育不好孩子呢?

“为什么我听了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在育儿方面,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

  • 其实所有的育儿书都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读者与自己的孩子关系是好的。如果读者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有问题,那这些方法几乎都不会有用。

很多时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育儿书中看到的内容是作者针对自己设想的场景给出的建议,未必适合你。育儿书中的方法不是不对,而是与你的真实情况不匹配。



这就像平时老师上课教给你一堆题目的解决方法,你做课后习题时发现,老师教的方法解决不了。其实只是题目类型变了,而你却用了一堆不匹配的解决方法。

书是死的,育儿书相当于你的老师,这个老师不能和你互动,不能根据你的个人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答案。

最好的书是适合自己的书。最重要的是去找到那些适合自己的育儿书,这样才能按照书本把孩子教好。



首要选那些有专业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书。

因为他们写的书有专业性和科学性,能避免主观的错误。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手父母,不要上来就看那些没有专业背景的“成功父母”的经验总结。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一样,很难保证这些经验对其他孩子、家庭是有效果的,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

确认了专业性,还要看作者的流派、风格、书的主题等。这些因素都会决定书的内容所适合的场景和问题。

比如如果作者是行为流派,那他的方法可能侧重于纠正孩子一些表面的行为,而不太重视孩子比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而想要确认作者的流派和风格,自己随手上网查一下就好,很简便。

其次不能只看实际方法的书,也要补上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

一般的育儿书大致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析孩子发展规律的书;另一类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实际方法的书。

先扎扎实实看上几本由专业作者所写、有一定口碑的书,否则你和作者的认知不是一个高度,你理解的方法和作者说的方法很可能根本就是两回事。



真正有效率的读书方法是选十本书形成自己的育儿方法论体系。切忌广撒网多试验地读育儿书,今天试试这本书的方法,明天又试试那本书的方法。

再然后就是要注意少看那种情感倾向强烈的书。

育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科学、客观的理解和方法,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育儿书,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能很打动喜欢这种观点的读者,但同时也很容易造成读者在育儿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执,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这个就涉及到认识主观和客观、相对和绝对观点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找那些客观、相对的育儿观点、建议。



对于相悖的理论和观点,当然是要相信与事实尽可能相符的说法。什么是与事实尽可能相符的说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5岁的孩子,在遇到有人违反规则的时候,会说让警察把他们都抓起来等特别狠的话。而平时家里没人说过这样的话。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

有的育儿建议会这样说:“这只是因为孩子小,还不懂事,不用管,长大自然就好了”或者“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这么小就这样没有同情心,是要不得的”。



另外一种育儿建议是这样说的:“孩子这样说是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的。这么大的孩子在大脑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因此会认为规则都是不变的,而且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对就是错;

另外,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让他比较难以考虑破坏规则的人的意图,而更看重行为的后果等等。

因此,如果孩子在其他时间并没有表现得冷酷、暴力,这样的表现就是正常的。同样的基于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规律,建议父母不要评价孩子,而是和孩子交流诸如‘如果把他们打死,他们的家人会感到伤心吗?’这样的话题,目的是帮助孩子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现看待一个问题的更多维度。”



上面这两种育儿建议有什么不同?有两个主要的不同点。

第一个不同是主观与客观。

何为主观?主观是指以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推理为基础;客观是指以客观的观察、科学研究为基础。

上面第一种育儿建议就是主观的,而第二种育儿建议就是客观的。

  • 主观和客观是辨别好的育儿建议的基本标准。

比如,在孩子要不要提前认字的问题上,有一个育儿建议是提前认字对孩子是有利的。



但是它的根据仅仅是基于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和对“快乐教育”的主观认识之上——因为汉字是优美的、认字也是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所以应该让孩子提前认字。

这种建议就是主观的。

而客观的育儿建议应该以客观的观察、研究为基础,包括大脑神经科学对儿童大脑发育规律的发现、相关研究对提前认字的各方面影响的发现等,从而以此为基础给出育儿建议——刻意地用正规教育的方式教孩子提前认字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并没有好处。

父母应该相信哪种育儿建议呢?当然是第二种。它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地避免主观推理造成的与事实不符的错误。



第二个不同是绝对和相对的不同。

绝对是指用一招鲜吃遍天,认为一个育儿建议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或所有情况;相对是指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个性、经历、行为发生的背景等来选择合适的育儿建议。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孩子在其他时间并没有表现得冷酷、暴力,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这个就给出了此建议的适用范围。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行为发生的环境也不一样。如果不考虑这些不同,再客观的育儿建议也可能被错误地使用。



简而言之,作为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父母,对于书中、文章中的育儿观点、建议,要尽量避开主观的、绝对的观点和建议。

那为了找到符合要求的书,选择时应该关注哪些点呢?

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优先选择具有专业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书或文章。

与育儿最相关的专业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神经科学、家庭研究、人类学等。



虽然靠作者学位来选择书或文章是简单粗暴的,但也不失为一种节省时间的筛选方法。

因为育儿看似是一个门槛不高的领域,几乎所有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推理、喜好说出自己的一套听起来让人信服的理论,但没有专业的训练,很难有足够多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建议建立客观的基础,就很容易陷入主观和绝对。

第二个建议是优先选择成书或文章发布的时间更接近现在的书或文章。

对于育儿的研究在近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发展非常迅速,在这几十年内总结的对孩子的理解要比以前的总和还多。



但对儿童的研究方兴未艾,就意味着大家对儿童的很多方面还不那么了解,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探索。

科学的本事是不断地接近事实本身。特别是这种新兴起的理论,越是靠近现在的理论既吸收了以前理论的精华,同时修正了以前理论中与事实不符的部分,因此更贴近儿童发展的事实。

  • 比如,以前有个观点 ——小孩子与成人的思维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观点被广泛应用在对孩子行为的解释上。



  • 但最新的研究修正了这个观点——孩子在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时,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在理解人的心理时,很小的孩子也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三个建议是不得不在不同的育儿观点和建议中进行选择时,可以遵循现在学术界对儿童的主流看法。

其中几个重要原则是:

培养孩子内在控制能力的做法,优于从外部控制孩子的做法。比如,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就优于通过给孩子小红花来促使孩子学习的做法。



将孩子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做法,优于孤立发展孩子某一方面的做法。比如,在学龄前让孩子有足够自由玩耍时间的做法就优于让孩子过早进行正规学习的做法。

将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看作多种因素的做法,优于将之归为一个原因的做法。比如,一看到孩子打人就完全归咎为父母管教的做法,就不如再多分析一下孩子的生理、语言、情感等方面发展来寻找原因的做法。

相信以上的三点建议可以帮助大家找到符合要求的书。

最后总结一下,父母选择育儿书前最好选择有专业背景的作者写的书,书的成书年代也要很近,而且选择观点是客观的、相对的书会更好一点。

在育儿的时候,育儿书对家长的作用有多大?

为什么读了很多育儿书,还是没有教育好你的孩子?育儿手册不是孩子的使用指南,也不是孩子的应用手册,所以父母忽视了在现实中教育孩子的关键。很多父母读一本育儿书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刚刚意识到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知道抚养孩子的秘诀,就像学了绝世武功一样。我认为如果他们自己写这本书,孩子们会立即乖乖听话。

看的育儿书越多,孩子就越养不好吗?不因材施教,多读育儿书也没用。但是现实中,遇到孩子的哭声时出牌,父母们仍然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做,仍然不知所措。父母真的只是学习育儿书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他们实际上并不转向自己教育的一个方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各种理论技能和知识,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们总是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差异。那么,此时此刻,孩子的脑子里会混乱。我到底该听谁的?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先选择自己的感情,然后接受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使用育儿书的技能和知识变得没有意义与此同时,父母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破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孩子看到父母向孩子表达时,他们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如果亲子关系破裂,这时很难开展教育和亲子指导。因此,很多父母认为很多育儿技术是秘书,但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根据适应性,根据当地条件进行教学的逻辑,父母无法理解。

学会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孩子们的进步。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意义远比一刀切有效。现在孩子们的作业很重,压力很大。原因是他们被强迫做很多他们不想做的事。这些事不仅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还让他们厌学。如果父母能分析孩子的弱点和优点,就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同时发挥自己的优点。

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孩子长大后,要经常进入社会,这种教育的意义是让孩子以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我们了解自己,我们才能了解自己。当今社会对职业选择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才能和缺点,他们更容易犯错误。提高家庭的主体性,目前的教育大部分要求家长遵从学校的教育理念。毕竟,学校教育的理念是集体而不是个人。

家长因材施教意识不足,只能盲目参军,不能主观参军。但是如果父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孩子们就不会随大流了。家庭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亚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学校。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实际上与教育有关。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学钢琴,但他们不想学。如果不这样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可能会破裂,因此个性化教育可以对构建和谐家庭起到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才能和特点。作为父母,他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长处和个性,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优点都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因为性格和长处的不同,态度和能力也不同,所以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和长处。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特点后,父母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在哪里。这样家长名单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孩子。父母要知道孩子不是完美的人。他们没有完美的优势和性格,所以要知道接受更多的磨砺对孩子是有益的。

父母要记住,孩子的未来道路最终要自己坚持。要记住,你能在一起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父母不应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给孩子设定自己的利益。家长应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不应该总是从相反的角度看孩子的兴趣。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抚养孩子,如何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差异。任何家长,孩子和家长都要互相配合。家长不仅要单方面努力,还要遵循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作为家长,你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而孩子的最终目标也应该是家长们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浙江妈妈拍下女儿做烘培的视频,以及“别人家的孩子励志考学,我的孩子目标明确,就是学烘培”的言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最终目标呢?

首先,孩子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是要把孩子的幸福作为最终目标。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浙江妈妈来说,她的女儿喜欢烘培,她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我们也要明确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很重要,但是在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也要考虑到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支持和引导。

此外,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职业规划,而是要注重孩子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需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对孩子未来的盲目期望和过度干预。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在孩子教育和培养上过度干预,让孩子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从而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坚持以孩子的幸福和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避免盲目期望和过度干预。对于浙江妈妈来说,她的女儿喜欢烘培,这是一种很好的爱好和兴趣,她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怎样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1、要时刻回想自己的童年,自己不要摆高姿态,不管是你们还是像我们这样刚出校门的人群,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我们自己要回想一下,我们当初犯过的错误,在孩子身上发生,那我们只能去教导他,因为我们是有亲身经历的,将起来会比较有说服力。

不用去请什么教授专家咨询,因为他们的理论也都是通过对部分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得来的,只不过使用系统的语言表述出来了。可是我们说那种生涩的语言,孩子能够听明白吗?

2、就是要让孩子把心里的言语表达出来,话一说开,心里面的堵塞或者想不明白的地方就疏通了。


3、对家长而言,总是以工作忙负担重为理由,拒绝进入孩子的世界,或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满身铜臭教育孩子,那么小孩子肯定会“近朱者赤,进磨者黑“了。
同时还会娇气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绝对错误,正确的说服方法再加上严厉适当的处罚措施,是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保证。

扩展资料: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方法中,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后来朱熹将孔子的“愤悱”原理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兴趣,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是指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来、说不清的情况。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方式是:

(1)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

(2)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会出现错误,许多家长都习惯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

(3)加强对孩子求异思维

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这种训练原则能够启动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锻炼思维能力。孩子在自由玩耍时,可给他折纸、积木、拼图等需要动脑筋且能够自由装卸拆合的玩具,以启动孩子的思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儿童教育

百度百科——教育方法

网站名标签: 早教儿童儿童教育家庭教育教育 上一篇:想给孩子买平衡车,该如何评估质量?挑选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排行

热门更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