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健康成长。但其实婴幼儿却经常需要去医院,因为她们抵抗力还比较弱小,尤其在这种冬春交替之际,更容易生病。所以通常而言,去医院打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过由于婴幼儿经脉非常细小,打针难度相对较高,所以经常会出现反复扎针的情况。
一位宝妈在自己微博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带孩子去医院体检,看到旁边一位护士在给一名幼儿输液,连扎三针都失败了,虽然没出血,但是娃哭得厉害,结果那名孩子父亲怒火上头,打了护士一巴掌,你认为应该吗?”
网友们对此也是看法不一,有人支持这位父亲的做法:“谁家孩子被来回针扎,都会心疼的吧,如果医护人员技术不过关就不应该上岗,被扇耳光活该。”
也有不少人为这名护士打抱不平:“婴幼儿本来血管就细,即便是有经验的护士也不一定一次扎的准,这打人太不应该了。”
在此我们先暂且不讨论各方观点的对错,客观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多次扎针不准或可致感染
小孩子血管难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幼儿被反复扎针会不会存在健康风险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每次针筒的进出,对于皮肤而言都是一次创伤,反复多次,轻则会导致皮下淤血或损伤血管,重则会使多处皮肤破损,形成交叉感染。
每位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都说孩子的事无小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出于担心变得情绪激动,也确实能理解。
扎针失败,到底是血管难找还是护士技术差?
不少人觉得要正确处理这样的纷争,首先得明确区分责任。那扎针失败到底是客观原因还是人的能力问题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判断了。江苏省妇幼的护士长王娟曾这样表示:“儿童的血管细小,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穿刺技巧和丰富的穿刺经验才能成功,如果碰到一些肥胖和手上肉多的儿童,穿刺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而婴幼儿不仅血管细,还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配合,这也加大了护士的扎针难度。所以网友们将矛头指向技术不佳的护士群体,其实也是考虑欠妥,多数情况下两种原因可能是并存的。
家属指责护士,最终受伤害的是宝宝
有一位网友的回复非常现实,她说自己也是一名护士,给婴幼儿打针基本很难一次性成功。如果旁边有家长盯着,甚至是发出催促、指责和埋怨的时候,会加剧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得越扎越不准。这样看来,家属的情绪化变现,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宝宝,想必父母们都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小手上布满针孔。
碰到反复扎针失败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做?
相信不少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有一些护士专业技能不够优秀、责任心不强,给孩子输液的时候连续扎针都会失败,着实让父母心疼。但无论什么原因,动手打人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强烈谴责。
你用同理心换位思考一下,自家的孩子是个宝,难道护士的安全和尊严就不值一提吗?医疗资源本就宝贵,如果每位家长都因为一点不满的情绪而大打出手,岂不是凉了医护人员的心。看看这次特殊灾难面前,多少白衣天使前赴后继守卫着我们的健康,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那么碰上宝宝被反复扎针的情况,家长难道只能自认倒霉吗?当然不是,如果确实是护士的失责,你可以选择去医院服务中心进行投诉,由单位对当事人作出相应处罚。
最后回过头来看,其实出现这种纠纷情况,关键还是在于两方立场不同,所以矛盾就闹大了。家长们仔细想想,哪个护士会无缘无故给你孩子多扎几针,这又不是玩游戏,根源还是因为确实难扎。谁都想一次扎好,所以说年轻护士的扎针技术可以改进,但必须建立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为我们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扎失误三次的时候就可以投诉。
1、护士扎针失误3次可以投诉,患者血管不清晰的情况下,护士扎针会出现失误的情况,但是超过三次的失误,可以对其进行投诉。
2、护士上岗,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原则上需要训练有素,不能出现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