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并没什么特别。
但对那些特别爱好心理学、哲学的人是一种思维的冲击。
生物进化,我们的大脑为了个体生存往往趋利避害,我们寻求与自己一致的人与事物,当观念不一致时,我们神经会刺激,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应。
这是知乎得票比较高的回答,他用了一个例子说明:
这是一个大V的见解。
学习心理学、哲学,对为人处世方面并不能提供帮助。
许多人觉得学了心理学,跟人交流时会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能够看穿对方的想法、引导话题走向、引导对方的情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原因有二:
在生活中显得"成熟"只有一个方法:体验生活。
如同《我在哪些素质很重要,但却是读书学不来的?》 - 大V的回答中所说: 当我们说一个人”成熟”时,通常是指,他能够正确地判断局势,作出合理的决策。但做到这一点,有一样东西是读书永远无法给予你的,那就是心态。
看到喜欢的女生,是不是会结巴?看到身份尊崇的人,是不是会下意识变得怯懦?在人多的场合,是不是会担心出丑而不敢说话?
人的心态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无法做到,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态太不稳定,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行为。
那么,培养稳定、良好的心态有什么方法呢?有且仅有一种: 就是多去体验生活。多跟人交流,多认识不同的人,多经历不同的场合。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是把敏感的阈值提高的唯一方法。很多事情,经历得多了,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但是,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是偏内向的人,而体验生活,需要外倾的性格。
这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
因为心理学和哲学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关于”人”本身的学科,跟现实是脱节的。一个愿意去钻研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他多半是对人本身的存在、思维和行为感到好奇,对他来说,处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人处世,就相对显得没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心理学和哲学,都是需要大段的”整块时间”去学习、分析、思考,而(几乎)不需要动手的学科。会喜欢这种模式的人,多半是内向的人。
相对来说,广泛地体验生活,意味着需要不时地转换目标、场景,迁移精力,这更适合外向者而非内向者。很难想象,一个精力旺盛,喜欢接触不同的对象、不同圈子的人,能沉得住气去思考那些形而上的问题。
不管你是否有和他们相同或不同的观念,但谁说的好、谁说的对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批判性思维,通俗讲就是看待问题能够同时接受正反两个观点,当自己去验证真伪后再确定自己观点,当受到新的观念洗礼时,又打破重建,一直迭代。
不要让自己被观念所束缚。
文学,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超脱于现实生活之外,可以让我们体验更多的人生。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可以变相延长了我们的生命。文学不仅仅不会带来学习的困扰,相反,文学常常会推向情感的两极——至喜或者至悲,会让人思维走向偏激是真的。
一个人能不能成长就全看造化了,谁能保证那些看《小时代》的文学少女们就能变得非常的成熟呢?就像你翻朋友的日记一样,内心细腻仅仅是内心细腻,细腻会让人对待事物更加的细致认真,但同时,也让人变得脆弱而敏感,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而我们经常也会说哲学很深奥。哲学并不是教人与人相处,而是追求的真理。
相反,很多哲学家都是深居简出,提倡少与人打交道。他们的成熟,并不是对别人的成熟,而是对事物理解的成熟。然后来回答你的问题:读书但是不成功有很多原因 ,比如不会读以致用、比如行动难于理论,在这里我只拣一个方面回答:我们所谈的成功,通常讲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哲学家追求的成功,是自身的成功。
哲学家们所谓的“成功”,大多是一种自我的幸福感的成功。而这种幸福感都来自于自我,和他人肯不肯定、喜不喜欢,没有太大关系。那些肯定别人成功的人,很多连自己都活得不满意,怎么去肯定别人的成功呢?反观这些世俗的成功,留下来多少时间给了自己,这辈子究竟有多少时间为自己而活,这种活法算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这些恐怕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们一个人反思的时候,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了,个中滋味,并不是能灌一口鸡汤就能说得明白的。
这是不一定的,学心理学的人都比较机灵。
心理学的人还都比较机灵,因为心理学里面的很多技巧,它的实战性相当强。我自己在看理想平台上做的一档子节目《用得上的哲学》,其中有一个板块就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哲学思维,好像广大听友的评价就是这一块它实战性就特别强,比如像锚定效应,比如说框架效应,或者花车效应,这些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所以心理学学得好的人,应该说是比较懂人情世故的。
学哲学的人就比较“傻”,这个傻当然是要带上个引号的,就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哲学这门学科它想的问题有时候是比较玄虚的。比如说麦克塔格特,他是个英国哲学家,他老思考一个悬到极点的问题,就是时间或许是不存在的,他最后做了一个论证,证明时间是不存在的。
因为你想的这个问题它的抽象度过高,所以它怎么和日常生活之间它发生一个交流,有可能就会产生问题了。所以,哲学家给人的感觉一方面想的问题很深邃,另外一方面不知道他怎么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有时候就比较“蠢”。
注意事项:
1、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应该主动,态度要热情,人与人交往交的是心,主动,热情的态度让人际关系变得活络,变得愉悦。
2、在交往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要换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下,不要因为一点事情斤斤计较,互不相让,甚至到最后一拍两散,老死不相往来。
看到很多朋友说的很复杂,我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吧,关于哲学家
世俗生活本身就像一个巨型仿真游戏,里面有及其复杂的设定,每个自我意识被加载于一个肉体阿凡达之上,然后进行各种任务
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自我意识,花了大量时间去思考,这个游戏到底是怎么设定的,这样设定背后的原因,以及开始猜测这个游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谁编写的(神?)
非常简单,琢磨这个游戏本身是怎么来的,并不会有助于你的游戏水平提高,不会让你赚得更多金币,也不会让你武力加倍。要提高游戏水平,玩得溜,并不需要想这些,只需要努力勤奋地练习,不断打怪和打别人就行了
那为什么哲学还要存在呢?因为总有一部分人,不会完全被游戏说吸引,你也可以说不被游戏蒙蔽。这些自我意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游戏本身可能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一旦意识到这个,你就不会再聚精会神的玩游戏,而会去想游戏以外的事情,这会导致你和聚精会神的玩游戏的人的游戏水平有差距。但,那又怎么样呢?你扪心自问,为什么非得学到一套人情世故,在这个游戏里获得好成绩,去取得一种叫“成功”的东西呢?毕竟,每个阿凡达自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而灵魂亦不知何去何从,这个世俗世界,毕竟只是一场游戏,我们可以选择花多少精力来玩。而我们的灵魂,有能力,去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