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是人用的,可是为何叫做马桶?上厕所这事在古代被称为更衣,一下子变文雅了许多,但方便的地方就是平地,后来演化为坑。如厕的地方,最早叫溷(hùn),和家畜、猪圈混合,设施极为简陋,春秋时期还发生过晋景公入厕时掉粪坑里淹死的事。秦汉之后的统治者建起宏伟的宫殿,上层社会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入厕再蹲猪圈就有点不合适了,有了专门的厕所,汉朝初年相沿袭。后来刘邦在一次朝廷例会中无意发明了尿壶。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
汉代刘歆写了一本《西京杂记》里面说,汉朝宫廷里面的便壶是用玉制成,名字叫“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等到李渊称帝后,为了避讳,”虎子“改称叫”马子“。为什么叫”马子“呢?历史上有很多跟马相关的词汇,有些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比如马路,古时候的大路都是骑马、马车走的;马靴,骑马的人穿的;马灯,晚上喂马时掌的灯;马子,因为如厕的方式像骑马的姿势,所以叫马子。
还有一种说法:为何不改“牛子”呢?主要是因为十二生肖中,牛的寓意没有马好,都说马到功成,千军万马,所以最终就成了“马子”。这个”马子“,有钱人有用玉制、金制、瓷制等,普通老百姓就用木头制的,所以称为马桶。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马桶叫虎子,是皇帝专用的,传说是玉制的。由专门服侍皇帝的太监抱着,以备皇帝随时方便之用。后来到了唐朝,因为皇帝家族中有个人叫李虎,为了避讳,就把虎子改名为兽子或者马子。再之后,在流传中,就演化成了马桶的称呼。
古代,马是出行最快的交通工具,因此马的身份地位是非常尊贵的。也有不少词语都是跟“马”有关系的,比如说“马上”“马路”等。由于马就是给人骑给人坐的,而让人方便的桶也是给人坐的。
以前高门大户的便桶与我们今日设计的马桶就已经有几分相似,因此称为“马桶”非常合适。再加上如厕的时候人们的坐姿有点类似于扎马步,如厕用的是一个桶,叫马桶形象又贴切。
最早时期马桶叫做“虎子”,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唐高祖的爷爷名字是单名一个“虎”字。如厕用的东西和皇帝爷爷一个名字,这自然是一件非常避讳的事情。官员们就想到了这一层认为多有不妥,于是就把虎子更名为“马子”,当时也有叫“兽子”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不仅马桶的名字变了,在制作马桶时外形设计也变了,从原来的老虎形象变更成为了马的形象。于是,马桶这个称呼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一直沿用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以前马作为尊贵的交通工具,出行走在大街上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有马出现的地方通常都有大户官员,因为普通老百姓是根本买不起马的。马儿要跑的快,吃的就要多,当然排泄物也就多了。
但是当着官员的面排泄这显然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而且味道也难闻。于是,大家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马儿的屁股上挂上一个袋子,让马儿把便便拉在袋子里。
这应该就是马桶最初的原型了,人们凭借着智慧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明,将马桶进行不断地完善,才有了我们今天抽水马桶这么先进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卫生问题,也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