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外国人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人生性野蛮残忍,吃狗肉便是佐证之一。
前几年的玉林狗肉节,更是引起了国内舆论的纷争,并很快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狗肉是丧尽天良,另一派则认为吃狗肉是自己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这波舆论纷争甚至都传到了国外,在国外某著名问答网站上,老外纷纷上贴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很多都表示理解。
Kevin Qi:
我最近问两个中国朋友,为何他们吃狗肉。
他们说,他们所在的农村地区,狗被当成家畜一样,就像农民养牛是为了牛奶和肉,他们养狗是为了肉,并在有人侵入他们家的时候提醒他们。
从这个角度看,我能明白他们为何吃狗肉,这对他们而言没什么不寻常的。他们也说,狗肉有某种其他肉类没有的味道和口感。
尽管我永远不会吃狗肉,但我没有权利批评他们,没有权利将我的信念强加给他们。
Kiki Schirr:
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吃狗肉。
实际上,大家认为可怕的玉林狗肉节今年几乎被取消了,我认为不会持续太久。
但作为西方人,我们应该问自己:为何吃狗肉是错的?
因为它们可爱?但牛宝宝很可爱。
因为它们聪明?但猪更聪明!比灵犬莱西还聪明:实验证明,猪可以比狗和黑猩猩更聪明。
因为它们是伟大的宠物?因为山羊、鸭子、鸡也是这样。
或许问题不是“为何中国人吃狗肉”,而是“为何人类吃肉”?
答案是:它们好吃,我们不用看到动物被杀。在中国吃狗和在西方吃猪是一样的。
明卫道士来谴责杀狗吃狗的人,是站在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去仲裁事件的。其实无论是什么文明,潜台词都是人对于狗有处置的权力,区别就在于如何处置。中华文明,农耕为主体,反而对于耕牛更为重视,古代历史都在保护私自宰杀耕牛。北方的蒙古族不吃马肉也算一个文化传统。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西方文明是最为强势的,看好莱坞,吃快餐,用电脑,打手机,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西方现代文明的生活。因此,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影响,势必带来了价值观的输出。圣诞节和情人节的热闹就说明了西方文明的强势(你如果说是因为中国人是个节日都想当做炮节的话,古尔邦节火把节什么的怎么没人跟风呢。)。而猫狗作为伴侣动物不该食用的概念,在迎合了广大狗粉内心之后迅速传播。也算是西方文明强势的一个标志吧。被西方文化所影响,除了西方文明的强势之外,也和自身文化的虚弱有关。比如民国时期就有大家呼吁“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一种文明不自信的时候,自然会把虚弱归结为自己不够普世。而所谓的普世,也就是和强势文明一致。会想明治维新时期要求全民说英语的运动,也大抵如此。当今传播伴侣动物理念的人们,也多少有中国对于动物关爱不够才无法文明富强的想法。当然,西方文化传播到了中国,势必会有一定的改变。比如马克思主义就被中国化了,比如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大家吃苹果(谐音祝福这样一定是中国特色,类似于上帝 在中国就能生出二儿子洪秀全)。所以,传播伴侣动物理念(就是善待猫狗不得食用)就多了中国特色的报应轮回和侠客精神。这里所说的报应轮回呢,就比如狗粉会说雅安地震是雅安打狗的报应,他们会诅咒吃狗肉的人。而侠客精神也不是褒义,而是五蠹中的侠以武犯禁——自持正义自行执法便是特色。除去广为诟病的拦车救狗之外,还有“10余爱狗人见狗皮情绪激动打砸民房折腾半夜”等恶性事件。
一、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争论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犹豫到底吃还是不吃的这个问题,不如多想想怎样合理地照顾两类人群的感受和生活习惯。目前争论的原因主要是一刀切已经不适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人们想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因为对于不吃的一方来说,他们认为宠物更像自己的一个伴侣不应该受到折磨。而选择吃的一方,他们认为这是民族习惯,不能够随意改变。貌似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但实际却是两方都有一定的欠缺和不对。这是因为无论完全禁止还是完全允许,都不能完全兼顾饮食与生活。所以这个争论必不可少,也是为了看清哪一边的人多,然后权衡利弊,再制定相关的合理方案。
二、解决办法从双方的争论当中可窥一二。
双方在争论当中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各自的利益和顾虑的问题也可以看见。在双方的争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比如有人在网上说我可以不吃,但坚决捍卫你吃的权利。也有人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不可以急于取消,这种习惯应该逐渐过渡,并且建立合理的制度来规范这种饮食习惯。而对于吃亏的人来说,也不能带有歧视性言论来攻击对方。但是双方的解决办法仍有待进一步商榷,但是从中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致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双方的争论当中显现出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有助于解决这个争论。
在网络上人们讨论到底要不要吃狗肉这个问题中逐渐发现了新问题,那就是日渐猖獗的偷狗盗狗现象比较严重,并且相关的宠物保护法律不够完善。这也就渐渐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根结所在,要想解决这个争论,就必须适当地立法来管理这个事情。并且通过相关的行政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